一名21岁的男性因进行性脊柱侧弯及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后疼痛未见缓解而来我院门诊就诊。
平片显示胸椎短节段右侧凸脊柱侧弯,并于T6左侧见可疑硬化性病变。三年前的旧片显示当时已有脊柱侧弯,但并无硬化表现(图1)。
MRI显示T6椎板及左侧关节面存在膨胀性骨质病变,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对比增强FS T1WI显示病变不均匀强化,并呈动脉期及早期动态增强1型曲线(图2和3)。病变周围可见T5、T6和T7椎体及后方结构明显水肿,范围延伸至椎间孔、椎旁肌群及后方左侧肋骨。基于上述发现,进行了补充CT扫描,证实此膨胀性骨质病变伴有矿化骨基质,同时伴有后方肋骨、棘突的增大及硬化、棘间韧带钙化,以及继发性后凸畸形(图4)。
平片是评估脊柱侧凸的首选初始方法。非典型脊柱侧凸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以排除继发性脊柱侧凸的原因。在脊柱侧凸患者中进行MR检查的指征包括:年龄<10岁、背痛、异常的弯曲类型、弯曲快速进展、神经功能缺陷、颈部僵硬以及头痛[1]。我们这位患者由于进行性疼痛性脊柱侧凸和短段弯曲而接受了MR检查。一旦在MR检查中发现骨性病变后,就进行了CT扫描以表征病变、评估骨质累及范围以及松质骨和皮质骨的丢失程度。
该病变的缓慢演变(至少3年)、硬化、骨重塑再加上缺乏软组织肿块或癌症个人病史,使得成骨性转移和骨肉瘤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不大。在后方脊柱结构且无侵袭性外观时,鉴别诊断应包括:软骨母细胞瘤、骨样骨瘤和成骨细胞瘤[2]。该病变未显示软骨基质,因此软骨母细胞瘤的可能性更小。考虑到临床情况、影像学特点以及病变大小,建议诊断为成骨细胞瘤,随后活检证实了该诊断。
成骨细胞瘤是一种孤立的良性成骨性肿瘤,发生于年轻患者的脊柱和长骨。虽然它的组织学特点与成骨性骨瘤相似,但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行为有所不同。与成骨性骨瘤不同的是,成骨细胞瘤的尺寸大于2 cm,患者通常表现为钝痛,且夜间疼痛并不会加重,也不会因服用NSAID而缓解。
在CT中,脊柱成骨细胞瘤在后方结构中表现为一种膨胀性病变,伴有矿化的骨基质和狭窄的过渡区。MR特征往往缺乏特异性,并且由于炎症反应涉及多个毗邻骨及周围软组织(称为“flare phenomenon”),往往会高估病变大小。根据基质矿化程度不同,信号强度模式会发生改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至等信号,在T2Wi上则从低信号至高信号。由于肿瘤的血管性质,在使用钆剂时可见明显的对比增强。成骨细胞瘤可表现出1型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早期开始增强、信号强度迅速线性升高,并随后出现钆剂冲洗。然而,这种增强曲线类型并不能特异性地区分良性和恶性骨肿瘤。通常通过活检来确认诊断。[2, 3, 4, 5].
脊柱骨母细胞瘤
根据提供的X线、CT及MRI图像,可见在脊柱胸腰段(主要位于后方椎弓根及椎板等后部结构)出现一处偏向膨胀性、骨质硬化与破坏并存的病变。具体影像学特征如下:
从整体来看,病变呈较为缓慢的生长特点,暂无明显恶性征象,也无大范围的软组织肿瘤形成,符合良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基于患者年龄、临床症状(进展性脊柱侧凸、背痛且对NSAID无显著缓解)、以及影像学所示的后方椎体局灶性良性病灶,考虑以下可能性:
结合患者年龄(21岁)、症状(持续背痛且对NSAID无显著缓解)、影像学表现(后方椎体结构膨胀性病变、直径>2 cm、明显强化、无广泛软组织侵犯)以及后续活检结果,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
若对诊断仍有疑虑,可进一步通过病理学检查或综合其他实验室指标加以确认。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则):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脊柱稳定情况、病灶愈合进展及神经功能状态;若出现明显加重疼痛或神经症状,应及时就医。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资料与临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患者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遵从骨科、运动医学或康复科医师的进一步评估与指导进行治疗和康复。
脊柱骨母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