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7岁的女性出现下颌疼痛,并在左侧下颌骨处出现一个无法愈合的病变。该患者曾患有骨质疏松症,并正在接受双膦酸盐治疗。
下颌骨骨CT:可见下颌骨内混合硬化及溶骨性病变,伴随牙槽嵴破坏性改变及软组织肿胀。
双膦酸盐相关的颌骨骨坏死(ONJ)是一种在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中,于下颌骨-上颌骨区域出现外露坏死骨的疾病。通常,双膦酸盐用于治疗严重骨质疏松症、与恶性肿瘤相关的高钙血症、佩吉特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溶骨性骨转移。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和溶骨作用 [1]。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颌骨疼痛和伴有外露死骨的难愈性溃疡。
美国口腔与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的诊断标准为:接受过双膦酸盐治疗、在颌面部持续8周以上有外露骨头,并且无放疗史累及颌骨。
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是骨CT,并进行轴位和冠状重建以显示病变的全貌;在早期阶段可发现难愈性病灶,后期则出现弥漫性破坏性改变(混合硬化性/溶骨性病变),可能伴有骨折、软组织肿胀或感染 [2]。
治疗包括局部清创以及停止用药/停用双膦酸盐。这应能阻止疾病进展,但骨坏死是永久性的。
放射科医师应注意在有难愈性病灶或有双膦酸盐使用史的患者中警惕ONJ。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从提供的CT影像可见下颌骨(主要为左侧下颌身体部)存在骨质结构异常,包括局部的溶骨性及硬化性改变,骨小梁紊乱并可见缺损区。局部可观察到骨皮质连续性破坏或不规则,提示存在坏死或破坏性的病变。软组织窗显示部分软组织肿胀,可能与炎症反应或继发感染有关。
下颌骨的病变范围集中于受累区域,呈现非愈合特征;对比周围正常骨质,可见局部骨密度异常增高与局部溶骨区相互交织。
结合患者年龄(77岁)、既往长期双膦酸盐治疗史及下颌骨影像的破坏性改变与难以愈合的特征性病变,最可能的诊断为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ONJ)。 如仍有疑虑,可进一步进行血液学(炎症指标、钙磷代谢)及病理活检(排除肿瘤可能)以明确诊断。
针对患者骨质疏松背景及下颌骨局部病变的情况,建议制定安全、循序渐进的康复运动方案,增强全身肌力与骨密度,同时避免对颌骨过度负荷或创伤。以下是参考的FITT-VP原则:
在开始任何运动项目前,应确保患者的血压、心肺功能等状况稳定,并避免做过度冲击或负重的运动(例如跑跳等高冲击动作),以免增加骨折风险。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临床与影像学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与康复,具体方案需个体化制定。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