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6岁男性因右侧髋部疼痛持续四个月且逐渐加重而就诊。夜间疼痛明显加剧,并在冲击动作时加重。患者无步态相关主诉,也无外伤史。
首先进行了MR检查。最显著的异常是在右侧髋臼和髂骨(图1)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我们在右侧髋臼(图2)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骨软骨病变,似乎位于水肿中心。该病变似乎包含一个微小的矿化结构(图3),并且其周围表现出强烈的钆增强(图4)。这些发现提示可能存在关节内骨样骨瘤。尽管小的Brodie脓肿也可能出现其中一些特征,但它通常在T2像上为高信号,而且没有其他提示感染/骨髓炎的发现。还发现少量关节积液,可能与滑膜炎有关。
随后进行了CT检查,检测到一处中心高密度区,代表了矿化的骨样组织(皮质内病灶)(图5)。同时,可以见到明显的反应性硬化,而左侧髋关节无异常表现。
A.
骨样骨瘤(OO)是一种良性骨肿瘤,最常见于7至25岁的男性,由一个病灶(nidus)构成,中央存在不同程度的钙化,周围有纤维血管缘及反应性硬化[1]。
近年来,OO可分为皮质内型(最常见)、骨膜下型、骨内膜型或骨髓内型。股骨和胫骨是最常见的部位(50%),约30%发生在脊柱、手或足,而颅骨、肩胛骨、肋骨和骨盆较为罕见[2]。
关节内OO发生在关节内或关节附近,被认为是罕见且独立的临床类型[3]。最常累及的关节是髋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则较少受累。
B.
关节内OO的临床表现可能具有误导性。疼痛不一定在夜间加重,可出现明显的关节压痛和关节积液,易与炎性关节病或滑膜炎相混淆。
如果OO位于儿童的生长板附近,可能会出现加速生长。
C.
典型的X线表现包括一个小于2cm、呈透亮的圆形皮质内病灶,并伴有皮质增厚和反应性硬化[4, 5]。
在CT上,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圆形区,或/伴中心高密度影,这是由于骨样组织矿化所致[6]。在MR T1序列上呈低至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可变。
在CT和MRI上可观察到血管丰富的病灶出现强化[7]。
多项研究表明,与CT相比,MR在显示病灶方面价值有限[8, 9],但可更好地显示水肿、关节积液和滑膜炎。
对于关节内OO,反应性皮质增厚通常较少见[10]。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通常显示局灶性放射性摄取,有时可见高度特异性的“双密度征”。
超声检查可见局部皮质不规则及邻近的低回声滑膜炎,可将病灶显示为圆形低回声区,并在多普勒下表现为高血流信号。
应力性骨折、皮质内脓肿、皮质疣状瘤以及软骨母细胞瘤/成骨母细胞瘤可能会与OO相混淆。
D.
OO属于良性,治疗包括在CT或超声引导下行手术切除或经皮射频消融术。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骨样骨瘤随时间可自行消退(平均约33个月),并可通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进行保守治疗[11]。
E.
关节内OO较为罕见,被视为独立的临床实体。其不寻常的部位可能使诊断过程更加复杂。最常累及的关节是髋关节,临床表现可能较为困惑。增强CT是首选检查方法,因为MRI在显示病灶方面价值有限,尽管它可用于观察骨水肿、关节积液和滑膜炎。
关节内骨样骨瘤
基于所提供的影像(MRI 及 CT)及患者临床信息,可见以下主要特点:
结合患者 36 岁、男性,右侧髋部疼痛 4 个月,伴夜间加重倾向,主要潜在诊断包括:
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慢性疼痛病程、夜间加重特征、影像学发现上可见小的“nidus”及周围骨质反应,最可能的诊断是 关节内(髋关节)骨样骨瘤(Intra-articular Osteoid Osteoma)。
若仍存在疑问,可考虑进一步增强 CT 检查以更好定位或行病理活检加以证实。不过在多数情况下,临床与影像相结合已能较明确地指向骨样骨瘤。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结合病情的恢复情况,在专科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运动与复健:
整个过程要避免过度或高冲击力运动,确保关节稳定和安全。若出现明显疼痛或不适,应及时复诊或调整康复方案。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作为医学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治疗及康复措施请务必咨询骨科及康复科专科医生,以获得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关节内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