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岁男性患者出现双侧非特异性髌骨顶端前膝疼痛。他被转诊进行进一步影像检查。
右膝的X线片无明显异常,而在左胫骨近端干骺部内侧面可见一个边界清晰的倒逗号形骨赘。该病变远离膝关节(图1)。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供了有关病变大小和形态的更多详细信息。骨窗显示病变与邻近胫骨在皮质和骨小梁上均连续(图2a)。软组织窗显示该病变与表浅内侧副韧带及缝匠肌肌腱紧密接触(图2b和2c)。
该骨刺在磁共振成像(MRI)上几乎不可见,仅在T1加权像(WI)中可见一个远离关节的低信号茎状结构(图3a)。脂肪抑制T2-WI显示其上无软骨帽。表浅内侧副韧带有轻度增厚(图3b)。
鹅足骨赘(Pes anserine exostosis)是一种源自胫骨近端内侧面外层皮质的良性骨性突起,缺少软骨帽[1,2]。该病灶背离膝关节突起,并紧邻鹅足及内侧副韧带,尽管这些结构并不附着于其上[1]。
这种骨赘在接受膝关节X线检查的患者中平均发病率约为1/1500[1]。目前对于该病灶是否类似于内侧股骨髁 Pelligrini–Stieda 病变那样属于创伤后起源,或是否为发育性起源[2],尚存争议。临床表现通常缺如,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因其他原因进行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然而,也有人报道会出现关节卡顿或绞锁感[1]。
X线平片可见于胫骨近端内侧部有一向远离膝关节突起的骨刺,形似玫瑰刺或小冰柱。
CT 在评估该病变的松质骨和皮质与基础骨之间的连续性方面更具优势。
MRI 研究显示,该病灶位于浅层内侧副韧带胫骨部与股薄肌腱之间,但并不与这些结构附着 [1]. 与骨软骨瘤不同的是,在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中,该病灶并无软骨帽。
鉴别诊断包括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牵拉性病变(tug lesion)、奇异性骨膜外骨软骨样增殖(bizarre parosteal osteochondromatous proliferation,BPOP)以及弥漫性反应性骨膜炎骨化(florid reactive periostitis ossificans)。骨软骨瘤(也称软骨性骨赘)表面覆盖有软骨帽,而鹅足骨赘则缺乏此软骨帽[1]。牵拉性病变是由于肌腱与骨附着点处长期重复牵拉所致。如果牵拉性病变发生在鹅足腱的附着处,则预期骨刺会向关节间隙方向突起,而非背离关节[1]。此外,牵拉性病变与宿主骨之间没有小梁的连续性。BPOP 通常累及手和足,与邻近皮质相连,但与骨髓腔不连通。弥漫性反应性骨膜炎骨化是一种类似的病变,也主要累及手和足。骨膜反应是一种典型表现,数周至数月后逐渐成熟[3]。
如果该病灶是在影像检查中意外发现,如我们所例示,则无需治疗。对于有症状的病例,可以进行手术切除[4]。
鹅足外生骨疣
根据提供的X光片、CT及MRI显示: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为双膝前侧非特异性疼痛,影像学所见为内侧胫骨近端“刺状”骨质突起,与骨皮质和骨髓腔连续,且无软骨帽,最符合鹅足腱腱区骨赘(Pes anserine exostosis)的表现。因患者目前症状较轻微,亦缺乏明显关节功能受限,根据文献与临床经验该处病变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在康复过程中,应注意:
简单可执行针对性运动范例:
本报告仅作为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面对面诊断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进一步疑问或出现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鹅足外生骨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