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屈肌腱腱鞘炎伴米粒体形成

临床病例 26.02.201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3岁,男性
作者: Nimesh Gupta, Navni Garg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43岁男性患者,有肺结核病史。因右手中指无痛性肿胀已一年且在过去两个月中逐渐增大而到骨科就诊。患者无法弯曲手指。为其安排了右手的X线和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右手X线检查显示右中指有软组织肿胀,但相关骨骼正常。
右中指的MRI显示掌侧在近节指骨水平出现一个T2高信号、T1低信号且被良好包膜的病变,主要围绕屈指肌腱(指深屈肌腱和指浅屈肌腱),大小约3.3(长度)×1(横向)×0.7厘米(前后)。病灶内可见多个低信号的“米粒体”。该病灶狭窄地延续/扩展至另一个类似的病变,位于第三掌骨水平并围绕屈指肌腱。
无名指的近节和中节指骨可见轻度骨髓水肿。
在近节指骨和近端指间关节周围可见轻度滑膜增厚及皮下软组织水肿,同时伴有小的关节周边骨质侵蚀。未见皮质中断或关节积液。

病情讨论

米粒体(Rice bodies)是存在于关节液、滑囊及/或腱鞘中的小而游离的体。它们可见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肩峰下滑囊炎及骨关节炎患者 [1]。据认为,它们是由于炎症滑膜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梗死性滑膜脱落后进入关节而形成的 [1]。

结核性腱鞘炎较为罕见,在结核病高发地区约占结核患者的1%~3%,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源性/淋巴源性扩散或直接接种 [2]。Kanavel描述了腱鞘受累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腱鞘增厚、浆液性渗出和肉芽组织形成。随后因肉芽肿样组织增生而出现米粒体。最后阶段表现为坏死 [3]。由于疼痛和肿胀等非特异性症状,诊断通常会被延误。

结核性腱鞘炎通常累及小关节。X线可显示软组织肿胀及受累关节周围的骨质疏松改变。磁共振成像上,米粒体在T1和T2加权像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增生的滑膜在T2加权像上也呈现低信号,并可见中心侵蚀和/或脓肿 [4]。腱并未出现增厚/断裂。而相比之下,风湿性腱鞘炎通常累及膝关节,伴有腱增厚、信号改变和断裂,以及骨和关节畸形 [1]。结核病的最终诊断需通过血液检查、诊断性液体抽吸及微生物学检查和/或活检来确立 [5]。在本病例中,从病变处抽取液体并送基因专家检测(包括培养和抗酸杆菌染色),最终培养显示结核分枝杆菌生长。

治疗包括抗结核治疗和/或手术,后者适用于对化疗耐药或处于第2/3期病变的患者 [6]。米粒体通常需要广泛切除以防止复发。

鉴别诊断列表

结核性屈肌腱腱鞘炎伴米粒样小体形成
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腱鞘炎
非结核性感染性腱鞘炎

最终诊断

结核性屈肌腱腱鞘炎伴米粒体形成

图像分析

X线

icon
X射线

X射线

icon
X射线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