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筋膜炎

临床病例 09.05.201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5岁,男性
作者: Barreda-Solana M1, Sánchez-Schleyer C2, Nogués-Meléndez P1, Oprisan A1, Subiabre-Ferrer D3, Delgado-Moraleda J1, Pérez-Girbés A1.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5岁男性患者,无相关病史,表现为四肢疼痛和弥漫性肿胀,病程已持续1个月。实验室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P)升高,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高球蛋白血症。

影像学表现

磁共振成像显示所有大腿肌肉间室的深筋膜平面增厚并出现普遍性水肿(图1和图2)。在注射钆对比剂后,可见所有下肢深筋膜平面出现弥漫性、增强的对比摄取(图3a和图3b)。图像显示(图2)紧邻深肌筋膜的皮下细胞组织出现轻度水肿,肌肉或骨结构无信号改变。
在本例患者中,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异常、MRI图像及皮肤活检结果,最终确立了该病的诊断。

病情讨论

嗜酸性筋膜炎(Shulm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结缔组织疾病。其病因、发病率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1, 2].

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为特点,最初常出现四肢水肿,通常呈对称性,有时伴随疼痛表现,随后逐渐出现硬皮病样的皮肤硬化(橘皮样皮肤)[1, 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常见发现,但并不是诊断所必需的分析学改变;其程度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之间并无直接关系。通常在疾病确立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会趋于下降。此外,与其他系统性炎症疾病相似,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也很常见 [1, 2].

诊断研究需要进行全层皮肤活检(从皮肤直到肌肉组织)。病理学发现包括深筋膜增厚,以及被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可变比例的嗜酸性粒细胞,这些嗜酸性粒细胞甚至可能缺如,与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无关 [1, 2].

MRI被认为是该病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能提供有助于确立诊断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所观察到的病变程度选择合适的活检部位;并有助于监测疾病过程及对治疗的反应。有报告指出,MRI图像所见与疾病的临床演变有良好的相关性 [3].

对于本病的MRI检查方案,应包括T1加权像及双侧肢体的脂肪抑制序列,因为病变通常是双侧的,从而能够显示筋膜增厚及筋膜水肿的模式。常规对比增强MRI并非必需,虽然使用对比剂能更突出所见病变 [3, 4, 5].

尽管目前对治疗尚无共识,但普遍认为首选治疗是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0.5–1mg/kg/天),然后根据临床过程逐步减量。一般而言,临床和影像学上可获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如我们病例中,患者出现水肿减轻,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在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的病例中,免疫抑制剂可作为二线治疗选择 [1, 2].

鉴别诊断列表

嗜酸性筋膜炎
硬皮病 / 局限性硬皮病
丹毒
扩张性水肿
坏死性筋膜炎
肌炎

最终诊断

嗜酸性筋膜炎

图像分析

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