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1岁的女性因子宫积脓接受治疗,在临床检查时发现左侧乳房有一处6厘米的溃疡性癌肿。她接受了乳房切除术,哨兵淋巴结活检结果呈阳性。三个月后,她出现严重背痛、截瘫和大小便失禁。实验室检查结果仅显示CRP轻度升高(23 mg/L)。
图1:左侧中部区域(乳腺肿瘤)可见一个 6 x 3 cm 的肿块。此外,双侧还可观察到椎旁肿块。
图2:仅可见剩余的椎旁肿块。
图3:椎间隙变窄,Th11-12 椎体终板不规则。
图4:多节段受累,并出现占位效应使脊髓向后移位。 (A) STIR 图像显示在 L2 和 Th11-12 水平的骨髓为高信号,并在 Th11-12 水平可见脊髓高信号。 (B) T1W 图像显示受累椎体的骨髓为低信号(L2 水平轻度,Th11-12 水平明显)。 (C) 增强后 T1W 图像显示骨髓、韧带和硬脊膜强化,并可见未强化的积液区。
图5:椎旁液体集合 (A) T2W 图像显示高信号的椎旁肿块。 (B) T1W 图像显示低信号的骨髓以及低信号的椎旁肿块。 (C) 增强后 T1W 图像显示骨髓和韧带强化,并可见未强化的积液区。
波特病(Pott disease)也被称为结核性椎间盘炎(tuberculous spondylodiscitis),指的是椎体和椎间盘受到结核(TB)[1] 累及的情况。脊柱是结核在肌肉骨骼系统中最常见的部位;常见的相关症状包括背痛以及下肢无力/截瘫 [1]。在我们的患者身上也观察到了这些症状。最初的初步诊断是椎体转移,但通过 MRI 作出的诊断为椎体炎,并怀疑结核感染。
由于 MRI 能在骨破坏发生前检测到骨髓改变,即便在 X 线片正常的患者中也能发挥早期诊断的重要作用 [2]。与细菌感染相比,结核感染的一个重要影像学特征是在感染早期椎间盘可被“幸免”[2]。其他典型征象包括韧带下扩散、椎体前缘、多个椎体受累、广泛的椎旁脓肿形成、脓肿钙化以及椎体破坏,这些都能将结核区别于细菌性椎间盘炎 [2]。随着疾病进展,可观察到典型的椎体-椎间盘受累,感染过程还可扩散至硬膜外间隙导致脊髓受压。
在本例中,MRI 显示出波特病的典型表现,如多节段受累,其中 L2 椎体处于早期累及阶段,而 Th11-12 水平则处于疾病进展期。此外,感染过程导致了脊髓受压,并可见椎旁脓肿。区分椎体炎与转移瘤的特征在于椎间盘受累以及在增强 Gd 图像上可见的具特征性的骨内脓肿,并伴有椎旁扩展 [3]。
Batson 静脉丛是一种无静脉瓣膜的静脉网络,其连接膀胱、子宫和直肠的深盆腔静脉,与椎管内静脉丛相通 [4]。研究认为,这些静脉极有可能为盆腔肿瘤转移或感染向脊柱扩散提供途径 [5]。在我们的病例中,推测的传播途径合乎逻辑,因为患者在出现脊柱受累症状三个月前曾患有子宫积脓。遗憾的是,子宫积脓手术的取样并未保留,但从椎体炎手术中取得的标本证实为结核感染,最终诊断为波特病。对患者进行了 Th9-L3 经椎弓根内固定并在 Th11-12 放置椎体内支撑器。三年随访显示患者无结核复发或转移征兆。
波特病(结核性脊椎炎)
根据所提供的胸部及脊柱X线和MRI影像,可见胸腰椎多节段椎体及椎间盘受累改变,并伴随椎体破坏、椎旁软组织肿胀或脓肿形成迹象。具体表现如下:
基于影像表现及患者病史,主要考虑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既往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史、椎体多节段受累和MRI提示的椎旁脓肿、椎管压迫等明显与结核性炎症相符的病变特点,且术中标本检测阳性证实为结核感染,最可能最终诊断为结核性脊柱炎(Pott病)。
已完成手术处理(经椎弓根内固定、椎体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等),后续随访3年尚未见结核复发或其他转移证据。
在完成急性期治疗、稳定病情后,应循序渐进恢复运动功能,以预防并发症并提升生活质量。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合并骨质疏松及脊柱手术内固定等因素,需尤为注意安全性和个体化。
整个康复过程中,建议遵循FITT-VP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以及渐进)并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对于高龄患者,应重点关注心肺功能耐受、骨质疏松、以及术后内固定稳定性。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参考信息所做的初步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师的诊疗意见。患者及家属应根据专科医师的建议进行最终治疗与康复方案的制定与调整。
波特病(结核性脊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