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0岁的女性于2014年因从站立高度简单摔倒被送入急诊科。她被诊断为右侧转子下骨折,并接受了髓内钉固定治疗,未出现并发症。该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糖尿病、动脉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抑郁症和骨质疏松症。
最初的骨盆及股骨正位 X 光片显示右侧转子下骨折,具有与非典型骨折模式相符的特征。同时,还提示左侧局灶性的转子下外侧皮质增厚,但当时并未被注意到。
在接受髓内钉固定术后 4 个月的随访 X 光片中,显示愈合延迟以及左侧局灶性的转子下外侧皮质增厚。
患者于 1 年后出院时,骨折已愈合,对侧股骨出现皮质增厚。
2016 年,她出现了左侧股骨的非典型完全转子下骨折。注意到左侧骨折部位正好穿过先前已显示皮质“啄形”改变的区域。
2016年,该患者因左下肢疼痛和功能障碍返诊。患者描述在与丈夫一起散步时听到“咔嚓声”,但并未提及摔倒。她被诊断为左股骨转子下完全性骨折,再次采用髓内钉治疗。
她在骨折前已经服用伊班膦酸钠超过10年。长期的双膦酸盐治疗与非典型股骨骨折(AFF)的风险增加相关。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避免完全性骨折所带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1]。
在本例中,左股骨的异常表现被忽略,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延误。
美国骨与矿物研究学会(ASBMR)工作组于2013年修订了AFF的病例定义。若要满足AFF的病例定义,骨折必须位于股骨干上,即从小转子远端到股骨髁上膨大的近端之间。此外,还必须至少满足五项主要特征中的四项。虽然次要特征并非必需,但这些骨折有时也会伴随出现这些次要特征 [2]。
本例符合AFF的定义。所有主要特征都存在:骨折在轻微或无创伤的情况下发生;骨折线起于外侧皮质,呈横向走行,并在向股骨内侧延伸时变为斜向;完整的骨折穿透两侧皮质并伴有内侧骨梭;骨折无粉碎;在骨折处可见局部外侧皮质增厚。次要特征如股骨干皮质增厚、骨折愈合延迟以及双侧完整股骨干骨折也有出现。
根据修订后的AFF病例定义,与合并症(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维生素D缺乏)和药物(如双膦酸盐、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相关的特征被从2010年的标准中移除,认为这些内容更适用于相关性研究 [2]。
在本例中,根据先前的定义,患者存在多个危险因素,因此我们无法断言双膦酸盐是导致此事件的唯一原因。然而,它们在文献中是被研究最广泛、报道最多的。
已取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双侧非典型股骨骨折
依据提供的骨盆及双侧股骨X线片所示:
整体影像学表现提示:左侧股骨为典型的亚髋部横断到斜行型骨折走行,伴有外侧皮质增厚,可归于非典型股骨骨折(Atypical Femoral Fracture,AFF)特征。
根据患者病史(10余年双膦酸盐服用史、双侧相似部位的股骨骨折)及影像学表现,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
综合判断,最可能的诊断为:非典型股骨骨折(AFF)。
若仍有疑虑,可进一步行MRI或骨扫描以排除潜在肿瘤病变,并根据骨代谢指标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评价骨转换状态。
在康复过程中需严格防范再次跌倒及骨折,必要时配合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骨科医师的指导与意见。如有任何疑虑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双侧非典型股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