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 74 岁的非糖尿病男性患者因右足疼痛已持续 4 周并逐渐加重就诊。临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初步实验室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WCC)为 16,C 反应蛋白(CRP)为 140。进一步采用核医学成像技术和 MRI 检查后,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诊断。
最初就诊时的普通踝关节 X 线显示轻微的退行性改变并伴有一些软组织肿胀,没有化脓性关节炎的证据。由于疼痛原因尚不明确,遂进行了 SPECT/CT 定位的骨扫描。结果显示右脚血流弥漫性增加,并在右侧中间楔骨处出现强烈的局灶性摄取。
两周后进行的 MRI 显示足中部范围广泛的骨髓水肿,再次主要位于楔舟关节区域。在对比增强成像中,骨髓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均可见明显强化。随后进行了镓扫描以评估感染的可能性。SPECT 镓扫描显示在舟骨-内侧楔骨区域存在异常摄取,舟骨仅在关节线处受累。这些发现最能提示舟骨和内侧楔骨骨髓炎。
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跗骨的骨髓炎是一种不常见的临床疾病。骨髓炎的诊断基于临床发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判断 [1]。糖尿病和血管病患者在外伤或局部感染的背景下更容易出现骨髓炎 [2]。局部疼痛、红肿、肿胀或功能受限等都可能是临床表现的一部分,但即使缺少这些症状,也不能排除潜在的骨髓炎 [1]。虽然这使临床诊断具有一定难度,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确诊便意味着患者必须经历长疗程的治疗。诊断过程中通常需要多种成像方式,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核医学检查(如骨显像和镓显像)等解剖与功能成像的结合。
在骨活检被视为金标准的前提下,MRI 因其能够区分软组织与骨异常而被认为是首选检查 [3, 4]。其对于足部骨髓炎的敏感度高(77%-100%),特异度也高(80%-100%) [5]。MRI 能清晰区分骨膜和髓腔的受累情况,这些发现有助于确定疾病所处的阶段 [1]。在急性骨髓炎中,T1 加权像显示低信号强度,而在 T2 加权像和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像中则显示高信号强度,这反映出髓腔内脂肪减少和水分增加 [1, 4, 5]。在慢性阶段,可观察到皮质的异常表现,这在晚期病变时普通放射学检查也可检测到 [1, 4]。采用锝-99m 的骨扫描能够显示早期变化,如果在 3 个相位均呈阳性,诊断骨髓炎的敏感度可达 73%-100% [4]。然而,由于各种病变都可能使扫描呈阳性,图像解读会比较困难。此外,结合于急性期反应物的镓-67 也可使用,其特异度高于骨显像,因此在镓显像为阴性时可排除骨髓炎 [6]。
总之,本案例强调了影像学在骨髓炎诊断中的重要性。在缺乏易感因素或感染临床证据的情况下,这一诊断往往会被延误,因此需要多种影像技术的综合运用。所有病例都需要长疗程的静脉抗生素治疗,部分则需手术干预 [1, 7]。总体而言,骨髓炎对临床医师和患者来说仍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疾病。
舟状骨-内侧楔骨骨髓炎
根据所提供的X光、核医学显像以及MRI图像,主要可见以下特征:
结合患者年长、临床炎症指标升高(WCC、CRP)以及影像学所见,需考虑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右足疼痛、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以及多模态影像学检查(MRI在骨质与软组织层面的异常信号、核医学示高摄取部位与骨髓炎高度一致,且无明确肿瘤性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右足跗骨骨髓炎(非糖尿病患者的足部骨髓炎)。
若要进一步明确致病菌或用药方案,可在条件允许时行骨穿刺或活检,获取病原学证据后给予针对性治疗。
在急性炎症得到一定控制、疼痛及感染指标明显改善后,应开展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与运动训练。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注意根据患者的实际耐受度来调整训练频率和强度,避免负重过度或过早进行剧烈运动,防止复发或骨折风险。
本报告基于已有的影像资料及临床信息,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断和治疗请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舟状骨-内侧楔骨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