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5岁男性因耻骨区和下腹部持续3周的严重疼痛前来就诊,该疼痛始于一个月前因泌尿道感染(UTI)住院后。实验室检查显示CRP升高(17.4 mg/dL)并有白细胞增多(12.3x103/μL;中性粒细胞占81%)。血培养结果为阴性,而尿培养检出E. coli。
回顾了他一个月前因尿路感染住院期间所做的成像检查(腹盆部增强CT),未见明显异常(图1a)。
本次检查通过简单骨盆MRI(图2a和2b)及增强骨盆MRI(图3a和3b)完成,结果显示耻骨联合存在骨髓水肿,伴有轻度关节积液;双侧髂骨及坐骨耻骨支对称性受累,注射钆剂后强化明显。可见双侧大腿内侧肌群及收肌近端附着处有广泛的炎性改变,并在双侧收肌内见到小量积液。增强后还可见膀胱底壁及膀胱周脂肪明显强化,提示膀胱及盆腔炎性改变仍然存在。
随后,在CT引导下对耻骨进行了活检。操作过程中可见双侧髂骨支和坐骨耻骨支出现大范围的溶骨性病变,之前的检查中并未见到。
背景
耻骨的感染性骨髓炎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容易与耻骨骨炎混淆。后者是一种通常由剪切力导致的无菌性炎症。鉴别这两种疾病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治疗和预后不同。
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并发感染可作为病原体入侵的途径,通过血行播散导致细菌性关节炎,或更少见地通过邻近部位蔓延,比如在本例患者中由泌尿道感染引起。这种情况常被称为耻骨联合的化脓性关节炎,但更准确地说是骨髓炎,因为感染主要起源于关节附近的耻骨。一开始,感染始于一侧耻骨,然后穿过关节波及对侧耻骨[1]。
临床视角
耻骨骨髓炎主要发生在青年人群。主要的易感因素包括近期手术或泌尿生殖系统操作史。其他有利因素,如反复局部微创伤、肿瘤、静脉注射毒品史以及产褥期,由于韧带松弛度增大,也可能促使感染发生[2]。
不同风险人群的病原学各异,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最常见的微生物。然而,几乎任何能引起原发或继发菌血症的病原体都可能导致骨盆骨骼的血源性感染。在运动员和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S. aureus更为常见;而在恶性肿瘤和盆腔手术后患者中,多病原体混合感染较为常见[2]。
最常见的症状是耻骨疼痛,也可表现在腹股沟、大腿根部和大腿区域。常见的其他表现包括发热和局部炎症变化。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增多和急性期反应物升高,且大多数情况下培养结果阳性率较高[2]。
影像学视角
单凭影像学检查,特异性不高,且在早期阶段可能正常。常规X线片的假阴性率较高,只有在后期影像学表现中出现明显的骨质破坏或耻骨联合分离时,才提示可能存在关节脓肿。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可疑病例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并不能和无菌性骨炎相鉴别[1]。CT在疾病进展时敏感度更高,MRI则能提供更精确的信息,包括对溶骨性病灶、耻骨联合内液体积聚、关节间隙增宽以及肌肉水肿的评估。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脓肿形成,以及感染扩散至相邻结构,如骶髂关节、坐骨结节或内收肌群等[1,3,4]。
预后
基于放射学检查和微生物学证据(如血培养阳性或组织学样本、骨活检或抽吸脓液等)所支持的多学科综合管理,对于准确诊断至关重要。治疗包括至少4–6周的长期抗生素治疗,并在出现并发症时及时行清创以避免后期关节不稳定[2,4]。
耻骨骨髓炎
1. 从所示CT及MR图像上可见耻骨联合区周围骨质破坏或硬化表现,局部骨质密度异常,呈现病灶性改变。
2. 耻骨联合间隙存在不规则或增宽,部分病例表现为关节面破坏。
3. MRI T2加权图像上可见耻骨联合附近软组织水肿信号(高信号区),部分区域可怀疑有少量渗出或脓肿形成征象。
4. 软组织平面可见炎性浸润,沿耻骨联合两侧蔓延,提示病灶可能波及周围软组织。
综合患者年龄、近期泌尿系感染史(E.coli培养阳性)、临床症状(耻骨及下腹部疼痛)、实验室异常(CRP及白细胞计数升高)和影像学表现(耻骨联合周围骨破坏与软组织水肿),最可能的诊断为:
耻骨联合感染性骨髓炎(耻骨联合区感染)。
若有条件,可进一步进行CT引导下的局部穿刺或组织病理学检测以明确病原学依据并优化抗生素方案。
1. 药物及手术治疗
- 在明确细菌学证据后,选用有效的广谱或针对性抗生素治疗,疗程不少于4~6周,必要时可延长药物使用时间。
- 若出现明显脓肿、局部破坏严重或软组织感染扩散,应考虑早期手术清创减压,以防后期关节不稳或持续感染。
2. 康复原则与运动处方
(1)早期阶段(急性期,炎症明显):
- 以制动或减少活动量为主,注意避免对耻骨联合部位的额外刺激;
- 可进行温和的下肢活动,如床上关节活动度练习(踝泵、膝关节伸屈),以维持肌肉基本功能并促进血液循环;
- 避免负重训练、深蹲、弓步压腿等动作。
(2)亚急性到恢复期:
- 待局部疼痛缓解、炎症指标下降后,可逐步进行轻度负重训练,如简单的坐站练习、短距离步行等;
- 加入骨盆稳定性训练,如核心训练(平板支撑、桥式),先低强度、短时间,逐次增加持续时间。
- 监测疼痛和疲劳度,如出现明显疼痛或不适,应及时调整训练强度。
(3)后期功能恢复期(稳定期):
- 进一步提高下肢力量和核心抗阻力训练,如弹力带对抗练习、坐式器材等;
- 逐步恢复日常生活活动量,循序渐进地增加步行距离及速度,也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低冲击有氧运动(如椭圆机或自行车训练);
- 根据FITT-VP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阶、个体化方案),每周运动频率可从3次逐步增加至5次或更多,运动强度则根据心率、RPE(主观用力程度)逐步提高。
- 注意在训练后及时休息与冰敷,以减轻因活动带来的应激反应。
3. 特殊注意事项
- 针对高龄患者,应密切监测心肺功能与骨质状况,避免过度运动带来心血管或骨折风险;
- 建议在专业康复治疗师和临床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随时评估感染控制与关节稳定性。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作为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耻骨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