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于尿路感染的耻骨骨髓炎

临床病例 21.08.202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5岁,男性
作者: Nuria Isabel Casado Alarcón, Guillermo Alias Carrascosa, Marta Sánchez Canales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75岁男性因耻骨区和下腹部持续3周的严重疼痛前来就诊,该疼痛始于一个月前因泌尿道感染(UTI)住院后。实验室检查显示CRP升高(17.4 mg/dL)并有白细胞增多(12.3x103/μL;中性粒细胞占81%)。血培养结果为阴性,而尿培养检出E. coli

影像学表现

回顾了他一个月前因尿路感染住院期间所做的成像检查(腹盆部增强CT),未见明显异常(图1a)。

本次检查通过简单骨盆MRI(图2a和2b)及增强骨盆MRI(图3a和3b)完成,结果显示耻骨联合存在骨髓水肿,伴有轻度关节积液;双侧髂骨及坐骨耻骨支对称性受累,注射钆剂后强化明显。可见双侧大腿内侧肌群及收肌近端附着处有广泛的炎性改变,并在双侧收肌内见到小量积液。增强后还可见膀胱底壁及膀胱周脂肪明显强化,提示膀胱及盆腔炎性改变仍然存在。

随后,在CT引导下对耻骨进行了活检。操作过程中可见双侧髂骨支和坐骨耻骨支出现大范围的溶骨性病变,之前的检查中并未见到。

病情讨论

背景

耻骨的感染性骨髓炎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容易与耻骨骨炎混淆。后者是一种通常由剪切力导致的无菌性炎症。鉴别这两种疾病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治疗和预后不同。

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并发感染可作为病原体入侵的途径,通过血行播散导致细菌性关节炎,或更少见地通过邻近部位蔓延,比如在本例患者中由泌尿道感染引起。这种情况常被称为耻骨联合的化脓性关节炎,但更准确地说是骨髓炎,因为感染主要起源于关节附近的耻骨。一开始,感染始于一侧耻骨,然后穿过关节波及对侧耻骨[1]。

临床视角

耻骨骨髓炎主要发生在青年人群。主要的易感因素包括近期手术或泌尿生殖系统操作史。其他有利因素,如反复局部微创伤、肿瘤、静脉注射毒品史以及产褥期,由于韧带松弛度增大,也可能促使感染发生[2]。

不同风险人群的病原学各异,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最常见的微生物。然而,几乎任何能引起原发或继发菌血症的病原体都可能导致骨盆骨骼的血源性感染。在运动员和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S. aureus更为常见;而在恶性肿瘤和盆腔手术后患者中,多病原体混合感染较为常见[2]。

最常见的症状是耻骨疼痛,也可表现在腹股沟、大腿根部和大腿区域。常见的其他表现包括发热和局部炎症变化。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增多和急性期反应物升高,且大多数情况下培养结果阳性率较高[2]。

影像学视角

单凭影像学检查,特异性不高,且在早期阶段可能正常。常规X线片的假阴性率较高,只有在后期影像学表现中出现明显的骨质破坏或耻骨联合分离时,才提示可能存在关节脓肿。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可疑病例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并不能和无菌性骨炎相鉴别[1]。CT在疾病进展时敏感度更高,MRI则能提供更精确的信息,包括对溶骨性病灶、耻骨联合内液体积聚、关节间隙增宽以及肌肉水肿的评估。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脓肿形成,以及感染扩散至相邻结构,如骶髂关节、坐骨结节或内收肌群等[1,3,4]。

预后

基于放射学检查和微生物学证据(如血培养阳性或组织学样本、骨活检或抽吸脓液等)所支持的多学科综合管理,对于准确诊断至关重要。治疗包括至少4–6周的长期抗生素治疗,并在出现并发症时及时行清创以避免后期关节不稳定[2,4]。

鉴别诊断列表

耻骨骨髓炎
耻骨骨炎
双侧内收肌拉伤
双侧内收长肌撕裂

最终诊断

耻骨骨髓炎

图像分析

计算机断层扫描

icon
以骨盆为中心的简单CT切片,用于规划CT引导骨活检:耻骨的溶骨性病变(白色箭头)在之前的检查中未见。

磁共振成像

icon
简单的骨盆MRI。冠状位(2a)和轴位(2b)T2脂肪抑制序列,其中可以看到信号增强。
icon
骨盆的简单 MRI。冠状位 (2a) 和轴位 (2b) 的 T2 脂肪抑制序列,可见 si 信号增强。

带顺磁对比剂的磁共振成像

icon
使用顺磁性对比剂的骨盆MRI。T1序列在冠状面(3a)和轴向面(3b)进行脂肪抑制,其中 w
icon
盆骨顺磁对比剂磁共振成像。T1脂肪抑制序列于冠状位 (3a) 和轴状位 (3b) 中,其中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