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9岁女性患者因颅脑创伤伴随恶心、呕吐及面部疼痛到达急诊科。未报告任何意识丧失。
为了进行更详细的评估,进行了无对比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双侧下颌髁突下骨折并伴双侧髁突内侧移位(图1, 2)。
注意到颞骨岩尖的气化现象,为一种解剖学变异。
未见轴内或轴外出血。未见提示恶性肿瘤的扩张性病变。
在文献中已报道了多种下颌骨骨折的分类方法,以便根据解剖位置、类型、牙列受累程度、移位以及治疗的可行性进行命名。
Lindah 和 Hollender 根据解剖位置(髁状突头、髁状突颈以及髁突下区或关节囊外骨折)和骨折片移位程度(无移位、偏移、移位、偏移脱位、移位脱位、外侧重叠或内侧重叠)[1] 对下颌髁状突骨折进行了分类。
如本例所示,当存在移位和/或脱位时,通常表现为内侧方向移位,这是由于外翼肌的作用所致[2]。
在类 AO 的下颌骨骨折分类中,伴有半脱位的髁突下骨折属于第 1 组、垂直单元的第 3 亚单元[3]。
历史上,髁突下骨折通常采用闭合复位以避免面神经损伤、瘢痕以及非解剖性复位等并发症。然而,如今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由于微创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使用内镜辅助复位并内固定的治疗方式正日益普及[4]。
已获得患者用于出版的书面知情同意。
双侧髁突下骨折伴内侧脱位
根据提供的冠状位与轴位CT图像可见:左侧下颌髁突区域(疑似髁突颈/髁下区)骨质连续性中断,局部骨折线清晰,伴有髁突内侧移位,提示左侧下颌骨髁突区域存在骨折及一定程度的位移/半脱位。与对侧相比,左侧髁突位置异常,呈现典型的向内(内侧)移位特点,这与外侧翼肌牵拉作用相符合。未在图像中见明显颅内出血或其他明显颌面部骨折证据(但因成像范围和层厚所限,仍建议进一步评估)。
综合患者外伤史、临床症状和CT影像表现,最可能的最终诊断是:左侧下颌骨髁下区骨折(伴髁突内侧位移或半脱位)。
在骨折基本对位稳定后,可开始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主要目标是恢复正常咀嚼功能与下颌关节活动度。以下为建议方案:
如患者存在骨质疏松或其他系统性疾病,请在康复训练中加强保护,延长康复周期并密切监测骨折愈合情况。若途中出现明显疼痛、关节弹响或闭锁,应及时就医复查。
本报告仅基于已有影像及病史信息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具体诊疗方案应由临床医师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决定。如有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双侧髁突下骨折伴内侧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