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性患者既往有左膝后外侧角急性损伤史,未进行治疗,现因疼痛加重且无法完成膝关节完全伸直而再次前来急诊科就诊。
首次就诊时进行的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左膝后外侧角存在孤立性病变,并伴有半月板囊分离(图1)。由于症状加重,随后再次进行MRI检查,结果显示左外侧半月板后角出现桶柄撕裂,且完全向前脱位(图2a、2b、2c)。在矢状位质子密度和T2加权图像上,可以观察到敏感但非特异性征象,如翻转半月板征、空半月板征以及缺失蝴蝶结征(图2a)。轴向图像显示后半月板角前移以及后半月板间隙空虚(图2d)。该半月板桶柄撕裂通过关节镜手术进行了治疗。
半月板是纤维软骨结构,位于胫骨和股骨之间,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大关节的适配度,吸收震荡,分散轴向载荷,润滑并有助于本体感觉 [1,2]。MRI提供了准确检测半月板撕裂并确定半月板碎片位置的方法,这对于制定恰当的治疗非常重要 [1,2,3]。提篮柄撕裂是一种纵向(垂直或斜行)撕裂,伴随向关节中央(柄)方向移位的中央碎片。此种撕裂导致部分中央半月板的分离,而外周部分依然保留(提篮),但移位的碎片仍通过前、后角部分连接在周边半月板上 [4]。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和膝关节屈曲时阻碍伸直,限制膝关节完全伸直。该损伤在内侧半月板更为常见,并且与前交叉韧带的断裂有强关联 [5]。MRI表现具有典型特征,且会因移位碎片所在位置而异。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翻转半月板征、双后交叉韧带征、弓形带消失征、切迹碎片征、双前角征或双三角征以及不相称的后角征 [1,3,4,6]。翻转半月板征表现为巨大的前角,这是由于来自后角的撕裂碎片向前方移位所致,更常见于外侧半月板 [3,4,7,8]。双后交叉韧带征指在膝关节矢状面中线MRI上,一个低信号线样结构位于后交叉韧带(PCL)之前并平行延伸,代表移位的半月板碎片 [3, 7, 8, 9]。弓形带消失征表现为在两个连续的矢状切面中无法看到正常的半月板体部,但需要考虑一些假象[3, 4, 8]。切迹碎片征是指半月板碎片移位到髁间切迹内,但并未与PCL平行 [3, 8]。双前角征指一个移位且完整的半月板碎片位于前角的前方,两者并非垂直并排,而是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相邻位置 [3, 10]。不相称的后角征指在矢状面中央部分观察到的半月板后角比外周部分更大,提示半月板碎片向后内侧移位 [3, 11]。已经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外侧半月板桶柄撕裂
根据患者左膝关节MRI序列图像所示,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基于上述影像表现和病史,需考虑以下诊断:
综合患者病史(急性后外侧角损伤、疼痛加重、关节伸直困难)及MRI所见(翻折移位的半月板碎片、典型“Double PCL征”与“Absent bow-tie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左膝外侧半月板“Bucket-handle”撕裂
若需进一步证实并评估合并其他结构(如前交叉韧带、后外侧韧带等)的损伤程度,可考虑进行关节镜评估或进一步的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
在手术或相应介入治疗后开展系统的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和个体化原则,可参考FITT-VP原则(频率 Frequency、强度 Intensity、时间 Time、类型 Type、进阶 Progression、体积 Volume):
若存在任何骨质疏松、心肺问题或术后特殊情况,需进一步个体化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并由专业人员全程监护。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和病史进行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的专业医疗面诊或医师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外侧半月板桶柄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