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2岁男孩因右髋部在过去8年出现局部肿胀(图1)而就诊。无外伤或全身性疾病史。局部检查显示右髋周围存在多个坚硬肿块,并有两个窦道分泌浓厚糊状物质。血磷轻度升高(7.9 mg/dl)。
骨盆 X 线片显示右髋关节周围存在一个大型多分叶状钙化肿块(图 2)。
CT 图像显示在周围关节的钙化肿块内存在多个液体-钙沉积层面,形成“沉降征”(图 3a 和 3b)。伴随股骨头向上外侧移位,可能由长期存在的病变引起的肿块效应所致(图 3c)。
骨盆 MRI 显示该病灶为多分叶、多膈室的实体囊性病变,在右大腿近端的 T2 加权图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主要累及大腿前肌间室。病变可见向大腿内侧和后侧肌筋膜间隙蔓延,并在后方形成窦道(图 4a 和 4b)。肿块内可见多个液体-钙沉积层面(图 4c)。可见少量滑膜积液(白色虚线箭头),可能是由邻近钙化肿块的机械刺激所导致的反应性积液。
右髋病变的活检显示钙沉积和异物巨细胞,符合肿瘤样钙质沉着症的诊断。
肿瘤样钙化病(TC)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由羟基磷灰石或无定形磷酸钙晶体沉积在大关节附近的软组织中[1]。它常见于生命的前二十年[2]。大约三分之一的TC患者表现出家族遗传[3]。
临床上,其表现为关节周围无痛、缓慢进展的肿胀,起病隐匿,主要位于关节的伸侧。常受累的关节包括髋、肘、足和腕[1]。一般无全身性体征和症状。
根据是否存在潜在的钙化性疾病过程,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类型又分为两种亚型:家族性高磷血症型,与GalNAc转移酶3基因(GALNT3)、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基因[4]突变相关;以及正常磷血症亚型,与SAMD9基因[5]突变相关。慢性肾衰竭(CRF)是最常见的可识别病因,导致继发性肿瘤样钙化病。
成像在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放射学检查通常是首选的检查方式。典型的肿瘤样钙化病病灶表现为分叶状、致密钙化的肿块,伴有透亮的分隔,呈多房性,一般位于关节伸侧。横断面成像有助于评估病变的形态、累及范围以及与肌肉骨骼和骨结构之间的关系。
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上,病变可表现为均匀高密度,或者中心密度较低、外壁高密度,并可能出现液体-钙水平,即“沉降征”[6]。沉降征和肿块效应通常不见于其他钙化性假肿瘤性病变,例如羟基磷灰石沉积、钙化性肌坏死以及骨化性肌炎。骨质破坏和侵蚀通常不出现[1]。
文献中对超声检查的描述较少。然而,一些作者报道此类病变可表现为多分叶状肿块,具有钙化外壳和液体成分,从而帮助判断疾病的活动程度[7]。
在MRI上,病变的信号强度多种多样,主要钙化部分呈低信号,而囊性区域在T2加权序列上呈高信号。在代谢活跃的病变中,可见高信号与无信号交替出现的MRI模式,这是由于明显的炎症成分所致。
治疗需根据病理阶段以及病灶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患者的症状进行个体化处理。在病变处于活动期及继发性肿瘤样钙化病时,优先采用药物治疗。
已从患者的法定监护人处获得书面知情同意。
原发性高磷血症性肿瘤样钙化症
基于提供的图像(包括X线、CT以及MRI),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根据影像学与临床表现,需考虑以下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的年龄(12岁)、病程长达8年、多处分叶状软组织钙化、血磷水平升高以及影像学典型“分层沉积”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肿瘤样钙质沉着症(Tumoral Calcinosis)
本病亦称“肿瘤样磷灰质沉着症”,与遗传因素(高磷血症型)或继发因素(如肾功能不全)相关。本例可见轻度血磷升高,符合该疾病特征,且影像学征象典型。
1. 治疗策略概述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虑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
原发性高磷血症性肿瘤样钙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