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逝——下颌骨血友病性假瘤

临床病例 03.09.202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4岁,男性
作者: Ajith Varrior, Padma Badhe, Sumeet Dhulshette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4岁的男性,已知患有A型血友病,10年前在下颌骨左侧体部出现溶骨性病变,并采用保守治疗。他来到我们科进行常规的下颌骨随访CT检查。

影像学表现

10年前进行的厚层下颌骨CT重建显示,在左侧下颌骨体部存在一个界限清晰、分叶状的溶骨性病变,并具有狭窄的过渡区。该病变累及了牙槽突(图1)。下颌骨的三维CT重建也显示了一个界限清晰的溶骨性病变(图2)。

然而,目前的CT扫描表明,之前在下颌骨中确定的病变已完全消失。在先前受累区域,牙槽突和牙齿均恢复正常(图3、4a和4b)。

病情讨论

血友病A是一种X连锁疾病,仅见于男性[1]。 假瘤可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三种类型:1型(软组织)、2型(骨膜下)和3型(骨内)[2]。 骨性假瘤是血友病的一种罕见表现,由反复的骨内出血所致[3,4]。 假瘤通常无症状,其临床表现可能来自肿块效应或病灶内的急性出血[5]。 大多数病例中,创伤是常见的诱因。

假瘤是一种生长缓慢且膨胀性的病变,具有清晰的狭窄过渡区和硬化边缘,通常呈多房性。在长骨中,它们可累及骨骺或干骺端,并伴有骨内缘凹陷、皮质变薄及病理性骨折[4]。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包括股骨、骨盆、胫骨以及手部小骨。有时也可见软组织成分[6]。下颌骨受累极为罕见[1]。CT有助于评估骨骼及其解剖范围,而MRI可显示软组织受累。MRI上的信号强度取决于血液产物所处的阶段,其内部不显示强化[5]。

下颌骨破骨性病变的常见鉴别诊断包括动脉瘤样骨囊肿、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褐色瘤和血管瘤等良性病变。需要考虑的恶性病变包括转移瘤、尤文肉瘤及骨肉瘤[3]。然而,血友病病史对诊断已足够,且不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确认,因为该病理被视为一种“不可触碰”(touch me not)病变[7]。

预防是处理假瘤的最佳方法。然而,一旦出现假瘤,其初始治疗包括凝血因子补充和制动[2]。对于难治性病变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6]。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包括穿刺引流、刮除、摘除以及切除[2]。大多数已报道的下颌骨受累病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而在保守治疗下自发性消退的下颌骨假瘤极为罕见[1,6]。

鉴别诊断列表

动脉瘤样骨囊肿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棕色肿瘤
下颌骨血友病假瘤的完全消退

最终诊断

下颌骨血友病性假瘤的完全消退

图像分析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正位和左侧位的下颌骨 CT 重建(高切片厚度)显示,在左侧下颌骨体部(白箭)可见一个界限清晰的分叶状溶骨性病变,具有较窄的过渡区,并累及牙槽突。

对不起,我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如果您想要翻译特定文本,请提供相应的英文内容。

icon
在左斜位和侧位的下颌骨3D CT重建中可见左侧存在一个界限清晰的溶骨性病灶。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当前在正位和左侧位投影下的下颌骨 3D CT 重建显示已完全消退

icon
10年前的下颌骨CT轴位切面显示,在左侧下颌骨体部存在一个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变(白色)。
icon
10 年前的下颌骨 CT 轴位切片显示在左侧下颌骨体部(白色)存在一个边界清晰的溶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