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骨-舟骨联合——一种罕见的慢性足部疼痛原因

临床病例 15.01.202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3岁,男性
作者: Dr Charles Fee1, Dr Leon Sergot1, Dr Julian Chakraverty2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3岁的男性因单侧足跟严重疼痛已持续2年,并在近期出现负重困难而到骨科门诊就诊。先前针对足底筋膜炎所进行的物理治疗、类固醇注射和使用足部矫形器均未见效,且之前的X光和超声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随后进行了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足部的MRI(图1-4)显示,在骰骨后内侧与舟骨足底外侧之间存在异常关节面。伪关节两侧可见T1低信号与STIR高信号,并伴有水肿和囊性改变。足部与踝部其他部位外观正常,未见临床所怀疑的足底筋膜炎的影像学特征。MRI结果与纤维软骨性骰舟融合相一致。

在回顾之前的一张普通X线片(图 5)时,可见骰骨与舟骨之间存在异常且不规则的对合,并伴有关节周围硬化,但未见骨性融合。

病情讨论

跗骨结合是一种两个或多个跗骨之间的异常融合,是导致慢性足痛的一种罕见但重要的原因。虽然通常为先天性,但获得性原因包括创伤、感染、关节炎和肿瘤 [1]。从历史上看,估计患病率不到1% [2],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其可能高达11% [3]。
临床表现通常缺乏特异性,往往延迟到青少年时期才被发现,此时由于机械应力增加或周围结构的直接冲击导致疼痛加重。鉴于文献中缺乏相关记载,难以解释本例出现的延迟症状,但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发生相关退行性改变需要时间有关,这在关节囊性变化中可见。虽然常以单侧症状出现,但最多可有50%病例呈双侧 [1]。跟舟关节结合和距跟关节结合占90%的病例;骰舟关节结合的比例不到1%,仅有少数文献报告 [4]。据报道它多为无症状,偶然诊断,但在本例中,它可表现为静息时和活动时均持续不断的慢性疼痛 [5]。
保守治疗(制动、矫形支具和镇痛)可能效果不足。手术干预可从切除结合到关节融合不等 [4,5]。
根据桥接组织形态学的不同,存在三种基本类型的关节结合:骨性(骨性融合)、软骨性(软骨融合)和纤维性(韧带融合)。  
普通X线表现可能不明显,易被忽视,尤其是在非骨性结合中,其表现包括软骨下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和异常的关节取向。即使是文献中常见的跟舟关节结合(食蚁兽鼻征)和距跟关节结合(距骨喙征和C征),也很少被识别 [3]。更罕见的关节结合表现可能欠缺特异性,往往需要CT或MRI检查,标准的3个平面扫描通常就足够 [6]。
在骨性结合中,融合的关节在CT上表现为骨性桥接,在MRI上可见骨髓的连续性。在非骨性结合中,由于关节结构缺乏明显改变,CT的作用有限。此时MRI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纤维性结合表现为跗骨表面之间脂肪平面消失,并在T1和T2加权序列上均呈低信号;软骨性结合同样会出现脂肪平面消失,但在T2/STIR序列上信号为中等强度,并可能出现液体信号变化。骨髓水肿在所有类型的结合中都较为常见 [6,7]。
尽管罕见,骰舟关节结合依然是无法解释的慢性足痛的重要鉴别诊断之一。
本病例的患者书面知情同意由编辑委员会予以免除。患者数据可能已被修改以保证患者匿名性。

鉴别诊断列表

纤维软骨性骰舟骨联合

最终诊断

纤维软骨性骰舟骨联合

图像分析

(无翻译内容)

icon
左足MRI - T1加权短轴序列显示在假关节两侧出现低信号。

(无英文内容可供翻译)

icon
MRI左足 - T1加权冠状序列显示伪关节两侧信号减低。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左足MRI──短轴STIR序列显示高信号、水肿,并在假状结构两侧出现囊性改变。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左足MRI。矢状面STIR序列显示在假关节两侧出现高信号,伴有水肿和囊性改变。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左足斜位X线片显示骰骨与舟状骨之间异常且不规则的贴合,并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