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5岁的女性持续数月出现右腕和手部疼痛与麻木。她曾在8个月前因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紧急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并在右回旋支置入支架,术后随访过程顺利。
放射检查未见任何异常。
聚焦超声显示在正中神经尺侧可见一条管状低回声结构,该结构对正中神经有轻微的压迫作用。双相超声检查显示该结构周围有外围血管化表现,但未见明显血流。桡动脉和尺动脉通畅。未见肌腱肌肉病变的可视化表现。
随后进行了磁共振成像(MRI)进一步检查。
3-Tesla 磁共振显示在正中神经尺侧存在一条线状结构,可见轻微对比增强及周围水肿。 正中神经呈二分结构。
背景
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构成。屈肌支持带是前臂筋膜的延续,附着于豆状骨、钩骨、舟状骨和大多角骨。它包含九条肌腱:四条指浅屈肌肌腱、四条指深屈肌肌腱,以及拇长屈肌肌腱。正中神经本身位于指深屈肌和指浅屈肌肌腱之间,在大约三分之二的病例中,它会在轴向平面上逐渐移向更浅表的掌侧位置。在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中,该神经会表现出桡侧或尺侧弯曲。[1] 它具有混合的运动及感觉功能。运动支支配鱼际隆起:拇对掌肌和拇短外展肌由正中神经的鱼际支支配,而拇短屈肌通常由尺神经支配,但有时也会由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共同支配。感觉支支配第4指桡侧以及第1至第3指。
影像学视角
通常腕管内没有血管结构。然而,已知有两种变异在腕管内存在血管结构。
- 通常浅掌弓和深掌弓为手指供血,分别起源于尺动脉和桡动脉。浅掌弓位于屈肌支持带的掌侧,但在前臂筋膜下方呈浅表位置的正常解剖变异很少见。
- 轴动脉的胚胎残余可作为尺动脉的一条分支持续存在,即所谓的持续性正中动脉。这往往与正中神经的高分支相关,随后分成两个独立的分支,均通过腕管,即所谓的分叉正中神经。如果存在分叉正中神经,该动脉位于两分支之间;若不分叉,则该动脉位于正中神经的尺侧。[2]
主要信息
在超声检查中意外发现上述血管结构时,应始终进行报告。它们不仅在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有潜在的病理可能,如以上病例所示。
在进行开放性腕管松解后,症状已完全缓解。
已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持续性正中动脉血栓形成
根据提供的超声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可以观察到以下重要特征:
1. 在腕管区域(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构成的管道)可见到走行异常的血管性信号。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中,该结构表现为可检测到血流信号的管状结构。
2. 正常情况下,腕管内主要容纳屈肌腱与正中神经,不应有额外的动脉或静脉走行。此次影像中可见到疑似“持续性正中动脉”(persistent median artery)或变异的浅/深掌弓分支穿过腕管,与正中神经关系密切。
3. MRI矢状面及轴位图像同样提示腕管区域神经受压表现,部分影像可见正中神经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或信号改变,提示持续受压导致的炎性或水肿征象。
4. 在手术图中,也可直视见到腕管内的异常血管走行及正中神经显露,血管与神经紧邻关系清晰可见。
结合影像与临床病史,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1.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由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患者典型症状包括腕部及手指麻木、疼痛,尤以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环指桡侧半部为主。影像可见神经增粗或水肿改变。
2. 持续性正中动脉合并正中神经受压: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血管变异,如持续性正中动脉(PMA)走行腕管,可进一步加剧对正中神经的压迫。面对有此变异的患者,出现腕管综合征症状应警惕动脉和神经共行所致压迫。
3. 其他腕管内病变:如肌腱鞘囊肿、脂肪瘤或邻近关节病变等,也可导致神经受压。但从目前影像上主要可见血管走行异常,更符合血管变异所致压迫的情况。
结合患者年龄、症状持续数月的疼痛与麻木,以及影像上发现的可疑持续性正中动脉穿过腕管并对正中神经造成压迫,最可能的诊断为:“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合并血管变异(持续性正中动脉)导致的正中神经受压。”
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进一步支持此诊断。若仍有疑问或需进行血管变异的仔细鉴别,可考虑血管造影或在手术中进一步明确动脉的来源及走行。
1. 治疗策略:
-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腕管综合征患者,可尝试佩戴腕部支具、进行局部制动、口服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方式。由于本例患者已有持续数月症状,并存在血管变异导致的解剖压迫,保守疗效往往有限。
-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持久且明确存在结构性压迫(如持续性正中动脉或明显腱鞘增厚),开放或微创方式的腕横韧带切开减压是主要选择。本例通过开放性腕管减压手术,显露并释放正中神经附近结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 频率(Frequency):在术后1-2周内,每日可进行2-3次轻柔的腕部活动练习,避免大负荷或过度伸展。
- 强度(Intensity):先从低强度开始,只做轻度的关节活动度锻炼和手指抓握放松练习,逐渐增加力度。当疼痛或肿胀减轻后,适度增加负重或弹力带练习。
- 时间(Time):每次活动约5-10分钟,分段进行。随着康复进程,可延长至10-15分钟/次。
- 方式(Type):
• 早期:手指屈伸练习、手腕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度训练;
• 中期:轻度阻力训练如使用小握力球或弹力带进行捏握、手腕卷绕练习;
• 后期:结合功能性训练,如模拟日常抓握、持物动作,提高腕部与手指灵活性。
- 进阶(Progression):随着疼痛和麻木症状的改善,逐渐增加动作幅度与阻力。若有心肺功能或骨质方面的问题,应于康复医师评估后逐步制定强化方案,确保安全性。
免责声明:此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或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持续性正中动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