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7岁男性患者因慢性右下肢疼痛病史在低能量创伤后加重而来到急诊科。既往有右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史。
急诊平片(图1)显示右胫骨内侧出现溶骨性、边界不清、无硬化的皮质病灶。为进一步评估,对右腿进行了MRI检查(图2、3),结果显示一条与胫前静脉曲张相通的血管穿透胫骨前皮质,通过胫骨干通向后皮质,并在此处进入大隐静脉。补充的CT(图4)提示胫骨存在相同的皮质缺损。最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图5)显示穿透胫骨前皮质的静脉曲张血流,并在压迫操作过程中可见反流征象。根据影像学所见,确诊为胫前静脉曲张伴骨内静脉引流。
背景
尽管在30–70岁的人群中有10%–40%出现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1, 2, 3]. 年龄增长、白种人种和多次妊娠是导致静脉曲张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2, 3, 4]。无论这些因素如何,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发病原因还是静脉瓣功能障碍[1]。一些作者推测,骨内静脉引流异常可能是静脉曲张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也可能是静脉功能不全的结果[1,4]。在大多数报道的病例中,骨内穿通静脉不全发生在排入胫骨的静脉处,尤其是胫骨前皮质[1]。
临床视角
大多数患者都有症状[4, 5]。临床表现取决于病程长短和返流程度。从胫前静脉曲张到皮肤改变不等,包括脂性皮炎和下肢溃疡[5]。
影像学视角
影像学检查可单独完成诊断[2, 6]。胫骨中段的普通X线片可显示一个圆形的溶骨性缺损(直径2-4.5毫米),穿透骨前皮质[5]。这个孔道与近端的纵向透亮沟(“双轨迹样外观”)相连[5]。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影像学特征,如虫蚀样或弥漫性骨破坏、骨髓腔扩张,或除静脉曲张以外的软组织肿块[2, 4]。
彩色多普勒超声通常是首选的影像学方式,可确认扩张的静脉以及紧邻皮质压迹缺损处的一个静脉曲张[1, 2, 3, 4]。然而,由于超声波无法穿透骨皮质,无法显示扩张的骨内静脉本身[2]。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显示静脉曲张内的返流,这提示骨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
骨内穿通静脉功能不全的CT表现包括胫骨前软组织内的静脉曲张、扩张的骨内滋养静脉以及受累胫骨干骺端扩大的滋养管[1, 4]。静脉CT扫描的多平面重建可显示静脉返流经胫骨的通道,其起源于胫骨静脉,通过骨性通道延伸至骨穿通支和静脉曲张处[5]。
磁共振成像(MRI)可能是确认此骨内静脉引流异常的首选方法[2, 3]。在某些病例中,MRI还可显示患肢小腿肌肉的异常信号[4]。此外,MRI还可用于排除其他血管异常。硬化治疗后,MRI也可用于监测治疗反应[7]。增强后图像可用于评估是否存在血栓[2]。
要点/教学提示
骨内静脉引流异常是一种罕见疾病,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从而避免误诊并使患者获得正确的处理与治疗。
骨内静脉引流异常
基于患者提供的X线、CT及MRI等影像,可以观察到以下主要特征:
整体影像学表现符合“胫骨骨内穿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骨内静脉引流异常”所导致的局部曲张静脉,并结合患者既往右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史与慢性疼痛表现,提示该区域可能存在符合“骨内穿通静脉异常”的病变特征。
根据影像所见及患者病情,可考虑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年龄、右下肢慢性疼痛、既往静脉曲张手术史,以及影像学显示的胫骨中段营养管异常扩张、皮下曲张静脉并伴有明显逆向血流等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内穿通静脉异常(Intraosseous Perforating Vein Incompetence)”。
若临床还有疑问,可进行进一步血管超声、下肢静脉造影或MR静脉成像,以明确血流动力学以及排除其他血管性异常。
针对骨内穿通静脉异常引起的曲张静脉,治疗目标在于缓解静脉高压、减轻疼痛及预防进一步并发症。可考虑以下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在康复过程中需监测下肢肿胀、皮肤色泽变化及疼痛程度,若出现严重症状或静脉炎症状,应及时复查并评估治疗策略的调整。
本报告仅基于当前影像与提供的病史进行分析,具有参考性质,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患者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遵医嘱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骨内静脉引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