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内静脉引流异常:病例报告及放射科医师的角色

临床病例 15.04.202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7岁,男性
作者: Nayanne de Lima Malta, Paulo Dolabela de Lima e Vasconcelos, Camila Naves Abath Magalhães, Tito Livio Mundim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67岁男性患者因慢性右下肢疼痛病史在低能量创伤后加重而来到急诊科。既往有右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史。

影像学表现

急诊平片(图1)显示右胫骨内侧出现溶骨性、边界不清、无硬化的皮质病灶。为进一步评估,对右腿进行了MRI检查(图2、3),结果显示一条与胫前静脉曲张相通的血管穿透胫骨前皮质,通过胫骨干通向后皮质,并在此处进入大隐静脉。补充的CT(图4)提示胫骨存在相同的皮质缺损。最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图5)显示穿透胫骨前皮质的静脉曲张血流,并在压迫操作过程中可见反流征象。根据影像学所见,确诊为胫前静脉曲张伴骨内静脉引流。

病情讨论

背景

尽管在30–70岁的人群中有10%–40%出现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1, 2, 3]. 年龄增长、白种人种和多次妊娠是导致静脉曲张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2, 3, 4]。无论这些因素如何,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发病原因还是静脉瓣功能障碍[1]。一些作者推测,骨内静脉引流异常可能是静脉曲张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也可能是静脉功能不全的结果[1,4]。在大多数报道的病例中,骨内穿通静脉不全发生在排入胫骨的静脉处,尤其是胫骨前皮质[1]。

临床视角

大多数患者都有症状[4, 5]。临床表现取决于病程长短和返流程度。从胫前静脉曲张到皮肤改变不等,包括脂性皮炎和下肢溃疡[5]。

影像学视角

影像学检查可单独完成诊断[2, 6]。胫骨中段的普通X线片可显示一个圆形的溶骨性缺损(直径2-4.5毫米),穿透骨前皮质[5]。这个孔道与近端的纵向透亮沟(“双轨迹样外观”)相连[5]。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影像学特征,如虫蚀样或弥漫性骨破坏、骨髓腔扩张,或除静脉曲张以外的软组织肿块[2, 4]。

彩色多普勒超声通常是首选的影像学方式,可确认扩张的静脉以及紧邻皮质压迹缺损处的一个静脉曲张[1, 2, 3, 4]。然而,由于超声波无法穿透骨皮质,无法显示扩张的骨内静脉本身[2]。此外,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显示静脉曲张内的返流,这提示骨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

骨内穿通静脉功能不全的CT表现包括胫骨前软组织内的静脉曲张、扩张的骨内滋养静脉以及受累胫骨干骺端扩大的滋养管[1, 4]。静脉CT扫描的多平面重建可显示静脉返流经胫骨的通道,其起源于胫骨静脉,通过骨性通道延伸至骨穿通支和静脉曲张处[5]。

磁共振成像(MRI)可能是确认此骨内静脉引流异常的首选方法[2, 3]。在某些病例中,MRI还可显示患肢小腿肌肉的异常信号[4]。此外,MRI还可用于排除其他血管异常。硬化治疗后,MRI也可用于监测治疗反应[7]。增强后图像可用于评估是否存在血栓[2]。

要点/教学提示

骨内静脉引流异常是一种罕见疾病,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从而避免误诊并使患者获得正确的处理与治疗。

鉴别诊断列表

骨内静脉引流异常
动静脉畸形(AVM)
静脉畸形
血管瘤

最终诊断

骨内静脉引流异常

图像分析

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如果您想翻译某段医学骨科相关的英文文本,请您提供具体的文本内容。

icon
右腿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显示皮质下及皮质内界限不清的溶骨性病变,位于该部位的中段。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a 轴向增强前 T1 加权快速自旋回波(TSE),b T2 加权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STIR)。
icon
(a) 轴向未增强 T1 加权 Turbo Spin-Echo (TSE),(b) T2 加权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 (STIR)。The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冠状位 T2 加权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图像显示胫前静脉曲张穿透胫骨。
icon
冠状位 T2 加权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STIR)图像显示胫前静脉曲张穿透胫骨

(无翻译内容)

icon
冠状计算机断层扫描切片显示血管穿过前部(细箭头)和后部(粗箭头)的轨迹
icon
轴向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显示了血管通过前方(细箭头)和后方(粗箭头)的路径。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矢状面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显示胫骨干皮下组织的静脉曲张中存在血流(箭头所示)p
icon
矢状面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显示在胫骨干皮下组织静脉曲张处(箭头)有血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