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隐匿性骨折伴第二和第三伸肌腱鞘急性出血性腱鞘炎

临床病例 27.04.202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6岁,女性
作者: Fernando Matos1, Ana Luísa Proença2, Erik Pallares3, Eugenia Sanchez Lacalle3, Mario Padron3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6岁女性患者因在进行Crossfit训练时摔倒导致腕背侧出现剧烈疼痛,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观察时可见显著的水肿和血肿。为进一步诊断,两周内先后进行了腕部X线检查和腕部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结构对位良好,无骨折线征象(图1)。考虑到腕背侧持续存在的水肿和血肿,进行了MR检查,结果显示桡骨远端存在一条水平、未移位的骨折线,并且在其背侧表面(靠近利氏结节)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图2a,b)。此外,还存在软组织肿胀以及伸拇长肌腱(EPL)腱鞘的扩张,T1呈高信号,符合血液表现(图3),未见肌腱断裂的证据。在远端,与桡侧伸腕长肌和桡侧伸腕短肌(ECRL;ECRB)交叉处,第二腱鞘腔明显扩张并充满相似内容(图4)。伸肌支持带完整(图4)。

病情讨论

第二伸肌腔由桡侧伸腕短肌 (ECRB) 和桡侧伸腕长肌 (ECRL) 组成,位于第一伸肌腔与利斯特结节 (Lister’s tubercle) 之间。第二和第三伸肌腔的腱鞘通过一孔道相互连通,因此腱鞘炎可能会同时累及这两者,正如我们病例中所见。仅由拇长伸肌 (EPL) 组成的第三伸肌腔,由于其位置表浅,易受到损伤 [2]。拇长伸肌腱断裂是未出现桡骨远端错位骨折的常见并发症 [1]。在这些骨折中,伸肌支持带通常是完整的 [3],这与我们所呈现的病例相符合。损伤机制在于当液体和血液在第三伸肌腔内聚集并导致刺激 [4]。这种积聚会造成压力增高并对骨骼产生摩擦,从而导致拇长伸肌腱可能出现延迟性断裂,通常发生在创伤后 3 周至 3 个月之间 [1, 4]。在桡骨移位性骨折中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伸肌支持带已经破裂,因此腔内压力不会显著升高。磁共振检查是在初次损伤后 13 天进行的,这一点至少部分解释了为何肌腱保持完整。及早识别此类损伤尤为重要,因为该肌腱在利斯特结节区域的血供非常贫乏,被称为关键区 [5]。在腔内高压的背景下,这一关键区面临更高风险,更易发生断裂或坏死 [1]。本病例应侧重于对腱鞘的减压治疗,从而防止可能出现的延迟性肌腱断裂。

据作者所知,这是少数能在磁共振上清晰显示腕部伸肌腱鞘内急性出血的病例之一。这或许是因为在如此急性的情形下接受磁共振检查的病例并不多。 

在本病例中,正确诊断并进行周全临床指导的关键应关注以下三点:

1. 了解损伤机制以及桡骨不移位骨折的潜在并发症

2. 第二或第三伸肌腔的解剖学特点

3. 在 T1 加权图像中观察到滑膜鞘的膨胀,并呈现高信号内容,对应出血,这在磁共振上极少被记录。

已获取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隐匿性桡骨骨折伴急性出血性伸肌腱鞘炎
骨髓水肿伴伸肌腱鞘炎
桡骨骨折伴EPL腱断裂

最终诊断

隐匿性桡骨骨折伴伸肌腱室急性出血性腱鞘炎

图像分析

腕关节X线片——PA位

icon
腕关节X线片显示腕骨排列正确,未见明显骨折线。

腕关节核磁共振

icon
a. 轴向 DP 脂肪饱和图像显示桡骨远端骨骺背侧存在广泛的骨髓水肿

手腕磁共振

icon
在 Lister 结节近端的轴向 T1 加权图像中,可见第三腔室肌腱鞘轻度扩张,伴有

腕关节磁共振

icon
轴位T1加权图像,位于Lister结节远端,显示EPL(蓝色箭头)以及ECRB和ECRL肌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