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6岁女性患者因在进行Crossfit训练时摔倒导致腕背侧出现剧烈疼痛,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观察时可见显著的水肿和血肿。为进一步诊断,两周内先后进行了腕部X线检查和腕部MRI检查。
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结构对位良好,无骨折线征象(图1)。考虑到腕背侧持续存在的水肿和血肿,进行了MR检查,结果显示桡骨远端存在一条水平、未移位的骨折线,并且在其背侧表面(靠近利氏结节)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图2a,b)。此外,还存在软组织肿胀以及伸拇长肌腱(EPL)腱鞘的扩张,T1呈高信号,符合血液表现(图3),未见肌腱断裂的证据。在远端,与桡侧伸腕长肌和桡侧伸腕短肌(ECRL;ECRB)交叉处,第二腱鞘腔明显扩张并充满相似内容(图4)。伸肌支持带完整(图4)。
第二伸肌腔由桡侧伸腕短肌 (ECRB) 和桡侧伸腕长肌 (ECRL) 组成,位于第一伸肌腔与利斯特结节 (Lister’s tubercle) 之间。第二和第三伸肌腔的腱鞘通过一孔道相互连通,因此腱鞘炎可能会同时累及这两者,正如我们病例中所见。仅由拇长伸肌 (EPL) 组成的第三伸肌腔,由于其位置表浅,易受到损伤 [2]。拇长伸肌腱断裂是未出现桡骨远端错位骨折的常见并发症 [1]。在这些骨折中,伸肌支持带通常是完整的 [3],这与我们所呈现的病例相符合。损伤机制在于当液体和血液在第三伸肌腔内聚集并导致刺激 [4]。这种积聚会造成压力增高并对骨骼产生摩擦,从而导致拇长伸肌腱可能出现延迟性断裂,通常发生在创伤后 3 周至 3 个月之间 [1, 4]。在桡骨移位性骨折中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伸肌支持带已经破裂,因此腔内压力不会显著升高。磁共振检查是在初次损伤后 13 天进行的,这一点至少部分解释了为何肌腱保持完整。及早识别此类损伤尤为重要,因为该肌腱在利斯特结节区域的血供非常贫乏,被称为关键区 [5]。在腔内高压的背景下,这一关键区面临更高风险,更易发生断裂或坏死 [1]。本病例应侧重于对腱鞘的减压治疗,从而防止可能出现的延迟性肌腱断裂。
据作者所知,这是少数能在磁共振上清晰显示腕部伸肌腱鞘内急性出血的病例之一。这或许是因为在如此急性的情形下接受磁共振检查的病例并不多。
在本病例中,正确诊断并进行周全临床指导的关键应关注以下三点:
1. 了解损伤机制以及桡骨不移位骨折的潜在并发症
2. 第二或第三伸肌腔的解剖学特点
3. 在 T1 加权图像中观察到滑膜鞘的膨胀,并呈现高信号内容,对应出血,这在磁共振上极少被记录。
已获取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隐匿性桡骨骨折伴伸肌腱室急性出血性腱鞘炎
根据提供的腕部正位X线影像,可见桡骨远端骨折线不明显移位或对位良好,骨折段间对位尚可,关节面基本平整。腕背侧软组织隐约可见肿胀或软组织密度增高,提示局部血肿或软组织水肿。
于随后的MRI表现上(包括轴位及矢状位序列),可见第二与第三伸肌腱鞘内呈T1加权高信号的液性或条带样影,提示急性出血征象;相应部位腱鞘组织膨胀,局部可见明显滑膜囊性扩张。尚未发现明确的肌腱断裂信号中断,但提示腱鞘受累及腱组织周围血肿存在。桡骨远端骨质形态未见明显位移,配合临床可考虑非移位性桡骨远端骨折。
结合患者跌伤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所见,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
“右腕桡骨远端非移位性骨折合并第二、第三伸肌腱鞘急性出血性改变,存在EPL腱延迟损伤风险。”
尤其应警惕伸拇长肌腱在此种骨折类型(无明显移位、伸肌腱鞘受压)中出现迟发性断裂的可能,建议定期复查影像学(超声或MRI)以评估肌腱完整性。
(1)康复早期(1~2周):
(2)康复中期(3~6周):
(3)康复后期(6周以上):
本报告为基于患者现有影像与临床资料所作的参考性意见,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师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患者应及时就诊并遵从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下一步治疗和康复。若病情变化或出现新的症状,请立即寻求医学帮助。
隐匿性桡骨骨折伴伸肌腱室急性出血性腱鞘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