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性患者,右踝持续性疼痛,无病理性或创伤性病史。疼痛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部分缓解,并在触诊及夜间时加重。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
使用 Philips Ingenia 1.5T 高场 MRI 扫描仪和 Philips Incisive 128 排 CT 扫描仪,对踝关节进行了 T1、T2、PD 以及脂肪抑制序列的非增强 CT 和 MRI 扫描。
初始 MRI 显示距骨骨髓水肿、前距腓韧带部分撕裂,以及关节液增多(图 1a 和图 1b)。CT 扫描在距骨远端及背侧显示皮质变形,与距离骨啄相关(图 2a 和图 2b)。骨显像在胫距关节处观察到放射性示踪剂摄取,并向胫骨、腓骨远端及跗骨延伸(图 4)。复查 MRI 显示在距骨啄附近存在一个 T1 低信号的皮质病变,最大直径约 6 mm(图 5a 和图 5b)。在软骨成像中,该病变的弛豫时间与关节软骨类似,提示内部含有软骨基质(图 6)。
骨样骨瘤(OO)是一种非恶性骨肿瘤,男女发病比例为3:1。通常情况下,诊断多在5至25岁之间进行 [1–3]。
OO占所有非恶性骨肿瘤的19.4%,距骨是第四大常见受累骨骼,占比为2%至10% [4]。这类肿瘤直径很少超过1.5 cm [1,2]。
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疼痛,夜间最为剧烈,日常活动中可出现肿胀和僵硬,通过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暂时缓解。由于肿瘤的高血管化以及前列腺素的产生,当地常见触痛和水肿 [1–3]。
OO可分为3种组织学类型:皮质型、松质型和骨膜下型。 在长骨中,OO往往出现在皮质骨中,并引起明显的骨膜下反应。在足部的短骨和平骨中,OO通常出现在松质骨和骨膜下部位,而不会出现显著的骨膜下反应 [3,4]。
由于初始症状易被误读,因此诊断往往会延迟,症状出现到确诊所需的平均时间为1至2年。临床表现和诊断确立之间的这一时间差凸显了进行仔细评估以及使用多种影像学检查以准确识别OO的重要性 [1,2]。在62.2%的病例中可以观察到典型的瘤巢,这也加大了诊断难度,有时在专科中心需要多达四种检查才能确诊 [1,2]。
在这种背景下,CT扫描优于MRI扫描,MRI在可疑骨样骨瘤病例中有33%至35%的漏诊率,因此CT扫描是诊断的金标准 [1,2,4]。 CT扫描能够识别高度矿化的肿瘤灶,其周围可见厚达1 cm的高密度硬化区,而MRI则显示骨髓水肿及邻近组织病变。骨显像可以提供病变的代谢评估,对区分其他疾病也有帮助 [5]。
MRI扫描作为一种无创方式,可及早评估软骨变化,因为它能够量化结构的改变。T2映射对胶原基质的结构和软骨含水量都很敏感,当胶原基质紊乱时信号会增高。对该患者进行了软骨映射,结果显示T2值与正常软骨一致 [6]。
已获得患者用于发表的知情同意。
骨样骨瘤
根据提供的MRI和CT图像,可见右距骨(踝关节区域)的骨质局部显示小范围高密度硬化带,中心似有低密度病灶(疑似“裂隙”或“小腔隙”样改变),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骨髓水肿信号。骨显像亦提示右踝局部代谢活跃区(热区)。在MRI序列上可见邻近软组织有轻微水肿,但未见明显软组织占位或恶性浸润征象。总体而言,影像显示具有典型的骨质硬化环绕小“空洞”(即“nidus”)样结构,以及局部的反应性骨质改变,这与良性骨肿瘤特点相吻合。
综合病史(青少年时期慢性踝痛、夜间加重且止痛药有效)、影像学特征(CT见致密硬化带包绕中心小透亮灶,骨 scan示局限性高代谢热点),以及骨样骨瘤的典型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现有的影像与病史信息进行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疗意见。具体治疗与康复方案应由专科医生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决定。
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