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8岁的男性注意到右大腿处有一个缓慢生长的肿块。他没有疼痛、发热或其他症状。
超声成像显示在大腿后内侧肌群存在一个巨大的梭形肿块,由多个卵圆形囊性病灶组成,最大病灶的长轴约为7厘米,其中部分病灶内有回声成分。一些病灶中含有无数成簇的无回声小囊,对应子囊。可见分离的膜 并可见双重线征亦有出现。未见提示钙化的高回声影像。
MRI 证实了这些发现,以及囊性病灶的肌内分布,未见骨骼受累或血管及神经侵犯。该 28 x 10 x 10 cm 的肿块累及大腿后侧大部分肌群。
部分囊肿在 T1 和 T2 加权序列中均呈中等信号强度,提示存在炎性碎屑。注射 Gd 对比剂后可见隔膜和膜的强化表现。
背景
包虫病(HD)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包虫属绦虫引起,在许多国家流行。肝脏是最先也是最常受累的器官,但几乎任何解剖部位都可能累及 [1]
HD原发软组织受累非常罕见,诊断具有挑战性。临床表现从缓慢生长且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的肿块到因囊肿破裂而导致的突然症状出现不等[1-3] 。
临床观点
并非总能确定HD患者与动物接触的关联,如本病例中(患者否认与动物有任何接触)。然而,对于来自流行地区[2](例如本病例中的西班牙)的患者,仍应怀疑肌肉骨骼的HD。
术前诊断对HD的管理至关重要,因为治疗策略基于影像学特征。如果囊肿直径小于5cm且为单房囊肿,则给予抗虫药盐酸阿苯达唑治疗。当囊肿大于5cm时,手术治疗结合辅助治疗(阿苯达唑)是首选。随着有效抗虫药物的出现,经皮微创治疗成为首选,包括穿刺、抽吸、注药、再抽吸(PAIR) [4]。
影像学观点
超声在HD诊断和作为介入操作引导方面应用广泛。子囊、分离的囊壁膜以及双线征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 [1, 4].
CT在检测囊壁钙化和骨受累方面更具优势,但HD的CT表现很少完全典型。多房型病变是包虫囊肿的特征,反映了母囊内存在多个子囊。炎性改变可导致病灶呈实性或复杂性病变,可能与肿瘤相似 [1, 4]。
MRI对肌肉骨骼HD的表现仅在少数病例中有报道。它能够显示子囊、分离的囊壁膜以及“双线征”。MRI在鉴别其他软组织肿块方面是一种重要的成像方法 [1, 4]。
结果
PAIR治疗已提供给患者,并取得成功。在超声引导下,经皮抽吸囊液后,注入高渗盐水溶液,再次抽吸内容物。口服抗虫药在术前和术后均予以使用。
要点 / 教学提示
原发软组织HD有时在术前难以诊断。在HD流行地区,应将其纳入肌肉内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范围。
非复杂性肌内包虫病
基于超声和MRI影像,可见右大腿肌肉深部出现多房囊性病变,呈边界较清晰的液性暗区,内部可见多发分隔或「女儿囊」样结构。在超声图像上,病灶内部可见多个圆形或类圆形小囊,与主囊之间界面清晰;MRI表现也支持囊性病变,T2加权序列中信号较高,病灶内可见多个分离的小囊结构,符合多泡囊特征,未见明显钙化征象或骨质破坏迹象。周围软组织轻度受压,但尚未见明显浸润性改变。
结合患者来自(或曾居住)包虫病流行地区的背景、影像上典型的多房囊性病灶以及临床表现(慢性、无明显疼痛或发热),最可能的诊断为:软组织原发性包虫病(棘球蚴病)。该诊断需结合血清学检测(如Echinococcus抗体)或病理学检验(穿刺或术中病理)加以证实。如尚不完全明确,可行进一步血清学检查,并在必要时考虑取少量活检以确诊。
治疗策略:
康复和运动处方建议: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作为基于现有影像和临床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断和治疗方案应由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非复杂性肌内包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