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4岁的女性因持续6个月的反复前膝疼痛被转诊。临床检查显示膝关节屈伸时活动受限并伴有嘎吱声。临床病史包括经影像学证实的腿长差异,右腿缩短1.5厘米,以及双侧股骨夹板。
矢状位T1加权MR图像显示髌上脂肪垫肿胀,信号强度与皮下脂肪相比呈异质性,后方边缘呈凸形,并对髌上关节隐窝产生占位效应(图1a)。肿胀大小以最大前后径测量为12.2 mm(图1b)。
脂肪抑制(FS)T2加权MR图像显示髌上脂肪垫水肿性增大,信号强度较皮下脂肪增高,并可见关节液轻度增多(图2a:矢状位,图2b:轴位,图2c:冠状位)。可见 后方边缘向髌上囊突出(图2a),股四头肌腱外观正常(图2b)。
前膝疼痛(AKP)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很常见。 AKP可能由多种创伤性和非创伤性疾病引起,这些疾病会影响多种髌周结构,包括髌周脂肪垫 [1]。髌周脂肪垫在促进正常膝关节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其位置可分为:1. 髌上脂肪垫,位于股四头肌腱之后、髌上隐窝之前;2. 股骨前脂肪垫,位于髌上隐窝之后、股骨远端干骺端之前;3. 髌下脂肪垫(Hoffa脂肪垫),位于髌腱之后、髁间切迹之前 [2]。
髌上脂肪垫可防止股四头肌腱与股骨髁直接摩擦,从而允许膝关节正常活动 [2]。推测反复微创伤或过度使用损伤可能导致机械性撞击,从而引起髌上脂肪垫水肿与增大 [2, 3]。
影像学在AKP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若怀疑髌上脂肪垫撞击综合征(SPIS),MRI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T1加权像上,可见水肿和增大的脂肪垫与皮下脂肪相比信号不均,并且脂肪垫的内部边缘向后突入髌上隐窝 [2]。在评价髌上脂肪垫时,尺寸是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测量前后径、头尾径以及斜径,其中前后径最具意义 [3]。正常的髌上脂肪垫前后径在女性为6±2 mm,男性为7±2 mm [4]。T2加权像上,脂肪垫水肿表现为与皮下脂肪相比信号强度增高。肿胀所产生的肿块效应可能导致关节积液轻度增多 [5]。
MRI在鉴别诊断AKP时同样具有关键作用,可明确病变的精准定位。股骨前脂肪垫撞击和髌腱-股骨外侧髁摩擦综合征分别累及股骨前脂肪垫和Hoffa脂肪垫的上外侧部。股四头肌腱病变累及股四头肌腱。 髌骨外形异常(滑车发育不良)和胫骨结节外移可见于髌骨不稳。
由于这些MRI表现也可在无AKP的患者中出现,因此将MRI发现与临床表现密切结合对于确诊至关重要 [3,6,7]。
目前文献中对治疗和预后方面的报道较少。有研究报道,通过超声引导下糖皮质激素注射可使疼痛完全缓解 [3,8]。
已取得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并同意发表。
前髌上脂肪垫撞击
基于提供的膝关节MRI序列观察,可见右膝关节股骨髁上方区域的滑液囊(即髌上囊)前方、股四头肌腱后方的脂肪垫增大、形态凸出,T1WI上信号较周围皮下脂肪呈局灶性或弥漫性杂乱,T2WI上呈高信号表现(提示水肿)。其中,矢状面测得脂肪垫前后径约12.2mm,超过文献报道的正常上界(6±2mm),并伴有向后凸入髌上囊的改变,局部可见轻度关节积液。关节面及软骨并未见明显大范围破坏或撕裂征象,但病变区域脂肪组织边缘增厚并伴有水肿信号,符合机械性或反复小创伤所致的炎症/撞击征象。
结合患者年龄(24岁,女性)、前膝疼痛病史(6个月反复发作),伴有活动中弹响、关节活动度受限,以及MRI所示髌上脂肪垫增大、水肿且突出进入髌上囊的典型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髌上脂肪垫撞击综合征(Suprapatellar Fat Pad Impingement Syndrome,SPIS)。
若需进一步明确,可结合超声检查或在诊断性治疗(如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后观察症状改善程度佐证。
在疼痛缓解并且急性炎症反应得到控制后,开始针对性且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应保持对骨关节负荷的监测,若出现明显肿胀或疼痛反复加剧,应及时就医或调整训练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和建议仅作为医学参考信息,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患者应结合自身情况并与主诊医师充分沟通后,制定或调整治疗及康复方案。
前髌上脂肪垫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