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一次轻微跌倒后出现颈部疼痛而被送入急诊科。除房颤外,没有其他相关的既往病史,并且因房颤正在服用抗凝剂。然而,出院后再次进行病史询问时,发现患者有炎性背痛病史。临床检查未见神经功能缺损。
常规放射学检查显示在颈椎存在桥接性韧带骨赘并累及大部分椎小关节的强直,同时双侧骶髂关节(SIJ)也已强直,与之前未知的晚期强直性脊柱炎(AS)相一致(Fig. 1a-b)。由于脊柱僵硬及肩部位置较高导致患者摆位困难,颈椎放射学检查质量欠佳。后续CT证实了严重的颈椎改变,并显示在C5-C6节段前柱、C6椎体、C5棘突以及C5-C6左侧小关节处存在骨折,涉及到三个脊柱柱线(Fig. 2a-c)。此外,从C2到Th1的后方硬膜外间隙扩大,对脊髓造成压迫(Fig. 2d)。MRI证实存在急性脊柱硬膜外血肿,在T1加权像(WI)上与肌肉呈等信号,在T2-WI和短tau反转恢复(STIR)图像上比脊髓略高信号(Fig. 3a-d)。
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伴随骶髂关节(SIJ)和脊柱的慢性炎症。疾病晚期的特点是强直,影像学上称为“竹节样脊柱”。脊柱强直会因其刚性导致杠杆作用,加之废用性骨质减少的高患病率影响椎体力学强度,从而增加脊柱创伤性骨折的风险。即使是轻微创伤导致的骨折通常也不稳定。这些骨折最常涉及颈胸交界处,并易发生原发性和继发性脊髓损伤(SCI)。最常见的骨折机制是过伸性损伤。由屈曲导致类似Chance骨折的不稳定损伤则较少见。不稳定的颈椎骨折需要紧急手术内固定以防止神经损伤 [1-3]。
对于长期AS患者的脊柱骨折评估而言,标准X线检查灵敏度较低且用途有限。由于肩部重叠和正常颈椎解剖结构的变形,多达60%的颈椎骨折会被漏诊 [2]。多排探测器CT (MDCT)是检测骨折的首选方式。它可以显示椎体和棘突骨折,以及骨化韧带撕裂情况。应仔细评估骨折延伸情况以识别不稳定骨折。然而,MRI对于评估软组织损伤和椎管内容物更有价值。因此,若怀疑存在SCI,必须进行MRI检查 [1,4,5]。
脊柱硬膜外血肿是椎体骨折少见的并发症,但在AS患者中更为常见。抗凝剂的使用是另一变异危险因素。大多数创伤后脊柱硬膜外血肿位于后方。脊柱硬膜外血肿在CT上与脊髓相比会自发呈高密度。MRI是评估脊髓受压、血肿范围以及任何相关软组织损伤的金标准。早期发现并紧急减压对于防止进一步神经损伤至关重要 [1,6]。
尽管我们的患者在就诊时没有神经功能缺损,但由于骨折不稳定以及存在脊柱硬膜外血肿,仍需紧急手术处理。成功进行了C5-C7前路颈椎融合手术,患者并未出现神经功能症状。
总之,对于因长期AS而导致脊柱强直的患者,即使是轻微创伤也应高度警惕不稳定骨折的风险。标准X线在下颈椎部位的灵敏度较低。虽然CT可以评估骨折范围,但MRI是评估脊髓损伤的首选影像学手段。
已取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进行发表。
不稳定性颈椎骨折并发强直性脊柱炎
根据患者提供的颈椎X线、CT 及 MRI 影像可见: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者既往病史,主要考虑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高龄、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轻微外伤后出现的颈椎不稳定骨折线,影像上见典型韧带骨化并伴颈椎硬膜外血肿,以及临床无明显神经功能缺失(但有潜在脊髓压迫风险),最可能的诊断为:
“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颈椎不稳定性骨折(C5~C7),合并急性硬膜外血肿。”
针对上述诊断,原则上需及时进行手术干预与个体化康复方案:
免责声明:
以上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和病史信息作初步分析,旨在提供参考性医学意见,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骨科及放射科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决策。如有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不稳定性颈椎骨折并发强直性脊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