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临床病例 27.10.202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4岁,女性
作者: Dr. Ramgopal Karumuri1, Dr. Harsha Vardhan Balaganesan1, Dr. Anith Alfred2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4岁的女性患者因左侧下颌轻微疼痛来诊。面部检查显示,在左侧下颌体后下方出现约1.7×1.3厘米大小的肿胀,质地坚实、无压痛,呈骨性硬度。

影像学表现

对面部骨骼进行了非增强型计算机断层(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快速自旋回波图像显示于左侧下颌骨体部(从左侧第二前磨牙至磨牙)存在一个不均质的多房囊性病变。该病变呈多房性,内部液体腔隙在T1加权图像(图1A)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图1B)上表现为异质信号,并具有典型的液-液平面(蓝色箭头),提示囊性病变内存在不同阶段的血液。未见病变内或病变外软组织成分,排除了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可能性。

CT显示在左侧下颌骨体部存在边界清晰的卵圆形膨胀性多房溶骨性病变,内层皮质变薄且局部不连续,并可见薄的内部分隔(图2A、2B、2C);在软组织窗中可见多个液体平面(图3A、3B、3C),且未见内部实性成分或基质钙化。

病情讨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成骨破坏性骨肿瘤,病因不明,特点是在不同直径的海绵状血液或血清充盈的非内皮性空间内可见成骨样组织和破骨样巨细胞 [1]。动脉瘤样骨囊肿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后者呈现伴随病变的成像特征。动脉瘤样骨囊肿在颅面骨中并不常见,而在长骨和脊柱更为多见;下颌骨仅有2%的累及率,其中90%发生于下颌体,10%发生于下颌支 [2]。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表现范围广泛,可表现为小而缓慢发展的无症状病变,或是快速生长、呈膨胀性、破坏性的病变,导致疼痛、肿胀、畸形、神经学症状及病理性骨折 [3]。

影像学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和进一步表征中起着关键作用。X线片可见边界清晰、膨胀的溶骨性病灶,伴有薄层硬化缘。CT可更好地用于评估皮质破坏、基质钙化和向软组织的延伸。MRI可精准显示特征性的液-液平面,并识别实体成分提示动脉瘤样骨囊肿为继发性。囊肿信号多变,其周围可见T1低信号和T2低信号边缘。

还可见局灶性T1和T2高信号区域 [4],这可能代表不同阶段的积血。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恶性转变极为罕见,但应考虑到可能存在因漏诊原发病灶所致的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若在对比增强后影像中出现额外的软组织成分、明显骨质破坏、基质钙化以及可增强的分隔,应提高对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警惕 (6)。

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预后良好,总体治愈率可达90%-95% (5)。对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通常以完整切除病灶为目标。治疗方式包括经皮硬化治疗、诊断及治疗性动脉栓塞、刮除术、骨块切除及重建、放射治疗以及全身应用降钙素。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复发率可达20% (7)。

教学要点

下颌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虽罕见,但亦是下颌骨囊性病变多种诊断谱系中的一员。若在影像学中发现病变外软组织成分、显著骨质破坏并延及邻近软组织、存在成骨或软骨基质、液-液平面中可见实体性强化成分、具有较大的过渡区以及对比增强后存在分隔时,应考虑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可能性,而非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

鉴别诊断列表

下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巨细胞瘤
成釉细胞瘤
血管扩张型骨肉瘤
软骨母细胞瘤
单纯性骨囊肿

最终诊断

下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图像分析

目前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磁共振成像 (MRI) Turbo Spin Echo (TSE) 图像穿过下颌骨。轴位 T1 加权 TSE 图像显示了 e
icon
磁共振成像 (MRI) Turbo Spin Echo (TSE) 在下颌骨的图像。轴向 T1 加权 TSE 图像显示 e。

(未提供可翻译的内容)

icon
多层探测器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在骨窗条件下,通过下颌骨的薄层图像。MDCT轴向图像显示
icon
多排探测器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在骨窗模式下的下颌骨薄层图像。 MDCT轴位图像显示
icon
多层探测器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在骨窗下获得的下颌骨薄层图像。MDCT轴向图像显示。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MDCT薄层扫描在软组织窗下穿过下颌骨。MDCT轴位图像显示一个边界清晰的膨胀性影像。
icon
通过下颌骨的软组织窗MDCT薄层图像。MDCT轴向图像显示一个边界清晰的膨胀性病变。
icon
下颌骨软组织窗的MDCT薄层图像。MDCT轴位图像显示一个边缘清晰的膨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