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4岁的女性患者因左侧下颌轻微疼痛来诊。面部检查显示,在左侧下颌体后下方出现约1.7×1.3厘米大小的肿胀,质地坚实、无压痛,呈骨性硬度。
对面部骨骼进行了非增强型计算机断层(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快速自旋回波图像显示于左侧下颌骨体部(从左侧第二前磨牙至磨牙)存在一个不均质的多房囊性病变。该病变呈多房性,内部液体腔隙在T1加权图像(图1A)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图1B)上表现为异质信号,并具有典型的液-液平面(蓝色箭头),提示囊性病变内存在不同阶段的血液。未见病变内或病变外软组织成分,排除了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可能性。
CT显示在左侧下颌骨体部存在边界清晰的卵圆形膨胀性多房溶骨性病变,内层皮质变薄且局部不连续,并可见薄的内部分隔(图2A、2B、2C);在软组织窗中可见多个液体平面(图3A、3B、3C),且未见内部实性成分或基质钙化。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成骨破坏性骨肿瘤,病因不明,特点是在不同直径的海绵状血液或血清充盈的非内皮性空间内可见成骨样组织和破骨样巨细胞 [1]。动脉瘤样骨囊肿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后者呈现伴随病变的成像特征。动脉瘤样骨囊肿在颅面骨中并不常见,而在长骨和脊柱更为多见;下颌骨仅有2%的累及率,其中90%发生于下颌体,10%发生于下颌支 [2]。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表现范围广泛,可表现为小而缓慢发展的无症状病变,或是快速生长、呈膨胀性、破坏性的病变,导致疼痛、肿胀、畸形、神经学症状及病理性骨折 [3]。
影像学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和进一步表征中起着关键作用。X线片可见边界清晰、膨胀的溶骨性病灶,伴有薄层硬化缘。CT可更好地用于评估皮质破坏、基质钙化和向软组织的延伸。MRI可精准显示特征性的液-液平面,并识别实体成分提示动脉瘤样骨囊肿为继发性。囊肿信号多变,其周围可见T1低信号和T2低信号边缘。
还可见局灶性T1和T2高信号区域 [4],这可能代表不同阶段的积血。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恶性转变极为罕见,但应考虑到可能存在因漏诊原发病灶所致的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若在对比增强后影像中出现额外的软组织成分、明显骨质破坏、基质钙化以及可增强的分隔,应提高对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警惕 (6)。
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通常预后良好,总体治愈率可达90%-95% (5)。对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通常以完整切除病灶为目标。治疗方式包括经皮硬化治疗、诊断及治疗性动脉栓塞、刮除术、骨块切除及重建、放射治疗以及全身应用降钙素。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复发率可达20% (7)。
教学要点
下颌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虽罕见,但亦是下颌骨囊性病变多种诊断谱系中的一员。若在影像学中发现病变外软组织成分、显著骨质破坏并延及邻近软组织、存在成骨或软骨基质、液-液平面中可见实体性强化成分、具有较大的过渡区以及对比增强后存在分隔时,应考虑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可能性,而非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
下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根据提供的CT及MRI图像,可见左侧下颌体后下方出现一大小约1.7×1.3 cm的膨胀性病灶。病变界限较清楚,呈“胀气泡样”改变,周围皮质变薄但大多连续。MRI上病灶内部可见不同信号强度区域,可能提示“液-液平面”,符合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的典型表现。暂未见明显的软组织浸润或骨折线。
病灶呈骨质破坏样改变,局部可见相对薄的硬化边。CT横断面及重建图像提示病变向下颌骨外侧或内侧轻度膨隆,不排除对周围软组织有轻度压迫。病灶内部密度/信号不均匀,部分区域可能含血液残余或分隔。
结合患者年龄、病灶位置及影像学特征,可考虑以下几种可能:
基于上述影像征象及临床特点,动脉瘤样骨囊肿最为可疑。
根据患者24岁、女性,有轻微疼痛及触及坚硬肿物,结合影像学所示典型的膨胀性骨质破坏并可能存在液-液平面,最可能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ABC)。但仍需结合病理活检方能明确排除继发性ABC(如在其他原发骨肿瘤基础上发生)。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原则是完整去除或破坏病灶以防复发,常见治疗方式包括:
术后或介入治疗后,需根据下颌功能及骨愈合情况进行康复训练。以下为一般性康复/运动处方建议,需结合个人身体状况及临床医嘱进行调整:
在康复过程中需注意: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及病史信息,由人工智能生成,仅供临床参考,不可替代现场的专业医生诊断或面对面就诊。最终治疗方案及康复计划应由专科医师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制定。如有任何疑问或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下颌骨动脉瘤样骨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