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5岁男性患者,右大腿外侧在过去1个月出现肿胀,起因是5个月前右大腿曾遭受跌伤。目前无局部疼痛或发热病史。
超声检查显示在右大腿前外侧皮下平面存在一个无回声、壁厚的病灶(图1),伴有液体碎屑平面(图2中的箭头)以及一个可活动的高回声结构,提示为脂肪球(图3中的箭头)。磁共振成像显示一个界限清晰、椭圆形的异常信号病灶,粘附于覆盖大转子的深筋膜。该病灶(箭头)在轴位T1WI上呈低信号,内侧可见高信号灶(图4);在冠状位STIR图像上呈高信号,且内侧的小病灶被完全抑制(图5中的绿色圆圈);在轴位T2WI上呈高信号并可见液体平面(图6)。轴位T1WI钆对比增强后图像显示病灶外围环形强化,后方邻近软组织亦有强化(图7)。冠状位T2* GRE图像上可见病灶内的blooming现象,提示出血(图8)。
1863年由法国医生Victor-Auguste-François Morel-Lavallée首次描述,它是一种闭合性创伤性软组织撕脱伤 [1]。这种损伤是高能量创伤和剪切应力的结果,由于皮下组织与其下方筋膜分离,破坏了穿行其中的血管和淋巴结构,形成了一个含有血液、浆液性血性液体和坏死脂肪的集合,并且有持续扩大和生长的趋势 [2]。大体病理检查显示一个边界清晰的集合,后期可形成外部假包膜,内部充满血凝块、纤维蛋白、坏死以及正常脂肪球,多达46%的患者可出现继发性微生物感染 [3]。
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大转子处,原因在于其表面积大、表皮活动度高并且有丰富的致密毛细血管网络,其他常见部位还包括大腿、骨盆和膝部 [4]。由于外伤后表层皮肤颜色改变出现较晚,该病灶早期易被忽视 [5]。局部检查可见瘀斑、软组织肿胀、波动感、皮肤活动度增加以及相关的骨盆和髋臼骨折。
超声检查可见界限清晰、椭圆形或梭形、可压缩的较大病灶,内部可见部分/完全隔膜、液体层面、无内部血流信号,内部回声强度因血肿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 [2]。虽然并非特征性表现,但在病灶内出现圆形可移动的高回声灶,提示被剪切、破坏的脂肪球,对该疾病具有相当程度的特异性 [6]。磁共振成像(MRI)是首选检查,可根据信号强度(SI)特征和病变年龄分为六型 [2]。其中1型最常见,为浆液性积液;3型为慢性机化的血肿;而2型与本例相同,为亚急性血肿,在T1WI和T2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内部因受困的脂肪球而呈现不均匀性,可见内部隔膜和液-液平面,所有亚型共同的特征是紧贴筋膜平面且包膜厚实。后面三种亚型少见,为长期存在且不典型的病灶,表现为筋膜周围的剥离和脂肪层的破裂 [2]。
这种损伤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经皮引流或如本例所示的手术清创冲洗 [7]。对于临床骨科医生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诊断,因为它是围手术期潜在感染的重要原因,而早期通过超声检查由放射科医生进行评估尤为关键 [8]。
已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莫雷尔-拉瓦莱病变
1. 在超声图像中,可见皮下脂肪层与深筋膜层之间存在相对清晰的液性暗区,呈卵圆形或梭形。内部可见部分分隔和不均质回声,多为血性或脂肪成分。
2. 局部无明显内部血流信号,暗示病变主要为液体或混合液体内容物,而非高血供的实体性病变。
3. 在MRI序列(T1、T2加权像)上表现为轮廓较为规则的液体信号病变,伴随部分脂肪成分残余(可见T1、T2高信号斑片)。可见包膜形成或基质性分隔。病灶与周围筋膜面紧密毗邻。
4. 病变范围局限于右大腿外侧深筋膜与皮下组织之间,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骨折征象,也未见明确关节内或骨髓内病变信号改变。
结合患者既往外伤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所示的典型“皮下筋膜间”液体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Morel-Lavallée病变(闭合性软组织挫脱伤)。
根据典型的影像学表现(MRI显示T1、T2均较高信号,部分脂肪和分隔等)以及患者外伤史、临床无明显感染表现等因素支持此诊断。
1. 治疗策略:
· 对于小型且无明显症状的囊性积液,可尝试保守治疗:包括加压包扎、适度休息和局部理疗等。
· 病灶体积较大或存在持续性血性渗出者,可考虑超声或影像引导下穿刺抽吸,并注射硬化剂或加压包扎以减少复发。
· 若反复积液或已有感染风险,或影响功能活动,需手术干预,包括切开清除积液及坏死脂肪、冲洗创面,必要时放置引流。
2.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原则):
(1)初始阶段:
3. 生活方式与定期随访:
· 除运动训练外,鼓励患者控制体重、合理饮食、戒烟戒酒,以促进组织修复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 应定期门诊随访,必要时复查影像以评估囊腔恢复情况,避免反复积液。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病史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当面评估与治疗决策。患者应遵循专科医师的诊疗建议,并及时随诊。
莫雷尔-拉瓦莱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