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女性于2020年3月度假时不慎绊倒,持续出现肿胀、剧烈疼痛,且无法穿合适的鞋子。根据全科医生的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放射学检查结果描述如下:
患者持续感到疼痛和肿胀。因此,进行了MRI检查以排除感染或韧带、肌腱损伤。
MRI结果显示:
这些表现更倾向于与运动相关的骨髓水肿,而非感染。
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包括抗炎药和物理治疗。
背景
第一跖趾关节(MTPJ)骨关节炎,也被骨科领域称为“拇趾僵硬症”,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退变性疾病,其特征是前足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以及MTPJ功能受干扰。它是长期退变或创伤(如“草皮趾”)、结晶性或炎症性关节病的常见终点。通常影响50岁以上人群,往往呈双侧性,并且在女性中更为常见 [1]。
临床观点
它的治疗选择包括保守治疗,如抗炎药物、鞋类改良、物理治疗,以及在2016年之前的手术方案,包括截除骨赘术(cheilectomy)、软组织植入或切除关节成形术、部分或全关节成形术或关节融合术,这些方法为患者提供不同程度的疼痛缓解。MTPJ关节融合术虽然被视为金标准并能显著缓解疼痛,但会牺牲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因此,足踝外科医生在探索更多维持功能的治疗方案,包括新型水凝胶或更符合生理特点的合成软骨植入半关节成形术 [2,3]。
足部外科医生在术前规划和术后评估中高度依赖影像学。X线和MRI可通过显示关节间隙丢失、骨赘、软骨下改变,以及与重建可行性相关的骨质量和邻近软组织的重要信息,从而检测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 [4]。在MTPJ手术后,X线可用于识别融合程度、在关节融合术后金属植入物的断裂或松动,以及在关节成形术后植入物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
影像学观点和结果
在进行半关节成形术植入后,正常的X线表现包括可见清晰边界的透亮区,到达第一MTPJ且中心跖骨头消失,边缘可见薄薄的硬化线,与邻近正常骨之间的过渡区狭窄,无骨膜反应,并且关节间隙得以恢复(可达3毫米)。在MRI的轴位上,种植体在T1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至高信号、无明显结构的方形区域,且在STIR或T2脂肪抑制图像上呈显著低信号。冠状位图像显示跖骨头中央存在圆形区域植入物。通常情况下,种植体周围不应出现积液或边缘不规则、滑膜炎或广泛的邻近软组织水肿。种植体应突出于跖骨头皮质1.5至3毫米之间 [5]。
除了植入物松动、磨损、感染和常见于各种部位半关节成形术的无菌性反应性滑膜炎外,特异于第一MTPJ植入半关节成形术的并发症还包括近节趾骨内的骨内囊性改变、跖骨头的皮质缘骨折、植入物回退至跖骨干或过度突出(>3毫米)的植入物。如果半关节成形术失败,则MTPJ融合术是首选的外科方案 [3,5]。
要点 / 教学提示
聚乙烯醇植入MTPJ半关节置换术伪装成陈旧性骨髓炎
患者为 54 岁女性,主诉拇趾跖趾关节(即第一跖趾关节)持续肿胀、剧烈疼痛且难以正常穿鞋。X 线片显示第一跖趾关节关节间隙部分丢失,局部可见软骨下硬化、骨质增生(骨赘)以及关节边缘改变。部分图像可见第一跖骨头中部区域呈方形透亮影,与周围骨质界线尚清晰,周围骨皮质无明显破坏或异常骨膜反应。关节间隙较原先可能有一定恢复,提示存在植入物占位。
MRI 表现为跖骨头中心部位出现方形的类等信号(T1 权重)并在 T2/STIR 序列中信号显著减低,周围无明显水肿或软组织炎症信号。该征象符合水凝胶(聚乙烯醇-生理盐水)假体在关节内的影像特征,未见明显积液、滑膜增厚或植入物周围感染征象。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影像特征(尤其是 MRI 上方形、边界清楚且无明显软组织反应的高分子水凝胶植入物影像),以及既往足部外伤/手术史,最可能的诊断为:
第一跖趾关节骨关节炎行水凝胶植入式关节成形术后,当前影像学表现支持植入物位置及周围骨质情况稳定,无明显并发症迹象。
若患者疼痛明显缓解且关节功能尚可,可采用以下综合管理策略:
本报告基于当前所提供的病史与影像资料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门诊或专业医生的面对面诊断及治疗意见。若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就医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聚乙烯醇植入MTPJ半关节置换术伪装成陈旧性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