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5岁的患者,无任何显著病史,因其左腕持续疼痛和手指麻木(已持续约2年)被全科医生转诊至放射科。
超声检查(US),使用高频线性 transducer,在左侧远端前臂近侧于横腕韧带(TCL)水平处意外发现了一条分叉型正中神经(BMN)。BMN表现为两个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与神经组织相似,并伴有一个无回声管状结构(图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图3)上显示血流信号,这代表持续存在的正中动脉(PMA)。本次检查包括对正中神经(MN)和PMA的形态、回声结构以及口径变化的评估。对侧手腕的超声检查显示正常的MN(图4)。
左腕在PD加权序列上的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了退行性改变,可能是左腕疼痛的原因。在远端前臂水平处(图5)可以看到正中神经(MN)。在靠近TCL的近端,正中神经分为BMN,在PD加权序列上表现为两个椭圆形的高信号结构,PMA位于其分支之间(图6)。
超声检查和MRI均未显示与BMN或PMA相关的任何病理异常。
正中神经起源于臂丛的内侧束和外侧束,由来自C5-TH1神经根的混合性感觉和运动纤维组成 [1]。在腕部水平,正中神经是唯一穿过腕管的神经,位于腕横韧带与屈指浅肌肌腱之间 [2, 3]。
正中动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一条重要动脉,它代表了手部的主要血液供应,通常在胚胎阶段之后会退化 [4]。在妊娠8周后,它被尺动脉和桡动脉所取代 [5]。然而,它可能以PMA(持续性正中动脉)的形式存在,与正中神经伴行,并以两种类型出现:前臂型,它为正中神经提供血液供应但不进入手部;以及掌型,它参与手部的动脉供血 [6]。
Lanz将正中神经的解剖变异分为四组:第I组——鱼际支走行变异;第II组——腕管远侧的副支;第III组——正中神经的高分支;第IV组——腕管近端的副支 [7]。据报道,导致BMN(Lanz第III组)的正中神经高分支合并发生率为2.6% [8]。与Lanz第III组变异相关的PMA发生率为63% [8]。Al-Quattan [4]根据其伴随的异常将BMN分为六个亚组,而我们所报告的这种情况属于第II亚组,即伴有持续性正中血管但无血管病变或其他异常的BMN。
由于BMN具有较大的横截面积,在腕管内占据了更多的空间,因此被视为腕管综合征(CT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9]。此外,PMA可能扩张或发生血栓,从而诱发CTS [9]。超声成像为检测BMN形态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工具 [10]。它作为一种快速、低成本且有效的方法,并结合CDUS,可用于获取相关信息 [11]。在术前,外科医生了解这些解剖变异的existence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因此,在进行腕管松解术之前,可通过超声筛查识别那些存在医源性神经损伤高风险的患者,从而制定更好的手术方案 [8]。
已经获得了患者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双束正中神经伴有持续性正中动脉
根据患者提供的超声和MRI图像,可见:
根据患者长期(约2年)手腕疼痛及手指麻木的症状,结合影像学发现,腕管综合征最为可疑,但需考虑到正中神经的变异形态(双束伴持续性正中动脉)进一步加重压迫。
综合患者年龄、症状特点(持续性腕部疼痛和手指麻木),以及超声和MRI证据提示的双束正中神经与持续性正中动脉共同通过腕管的变异形态,最可能的诊断为:
“双束正中神经合并持续性正中动脉导致的腕管综合征。”
若仍无法完全排除其他病因,可结合临床进行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或考虑进一步的血管成像(如CTA或MRA)以确认持续性正中动脉的血流情况。
针对腕管综合征(尤其合并双束正中神经变异)导致的神经压迫症状,如果症状轻至中度,可先尝试以下保守或微创治疗:
在保守治疗或手术后,为促进康复,建议循序渐进、个体化地制定腕关节及手部功能训练:
在运动期间,若出现明显疼痛、麻木加重或腕部肿胀,应及时就医评估。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做出的参考性分析,无法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临床判断。具体治疗方案及手术指征请结合专科医师意见综合决定。
双束正中神经伴有持续性正中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