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2岁的男性,长期患有低强度的间歇性坐骨神经痛,接受保守治疗后被转诊至放射科,就诊时已有14天的腰部疼痛病史,疼痛从后方 放射至左下肢和腹股沟。他在出现疼痛的前一周曾滑雪,但否认任何外伤。
虽然神经科医生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建议进行腰椎MRI,但在最初采集阶段,左侧骶髂关节附近的大量盆腔积液引起了注意。因此,检查转为盆腔MRI,采用骶髂关节协议。
盆腔MRI显示左侧骶髂关节存在大量炎症性改变:关节间隙增宽并有液体积聚;广泛的关节周围骨髓水肿;软组织炎症在T1加权像上呈信号不均的低信号,在T2加权像/PD像上呈高信号,累及左侧髋部肌肉(臀肌、髂肌、髂腰肌、梨状肌、闭孔内肌起点、上孖肌 - 变化较轻微)以及左侧竖脊肌附着处;从骶髂关节前、后及下方出现多处滑膜液外突,向臀大肌和臀中肌、梨状肌、竖脊肌及髂肌深部扩散。左侧坐骨神经表现为水肿,与梨状肌内的脓肿壁接触。
增强后可见骨和肌肉反应性水肿的强化,及液体外突和积液区域的厚壁强化。
有趣的是,骶骨右侧骨髓水肿波及左侧S2-S4神经孔,并伴随神经根的炎症性改变。
脓毒性关节炎是一种由不同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关节炎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95%)。骶髂关节是脓毒性关节炎少见的发病部位,仅占所有病例的1-2%。 [1]
脓毒性骶髂关节炎(SSI)可由血行播散、医疗侵入性操作和外伤导致的直接接种,或由邻近感染灶的连续性扩散所引起。SSI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包括革兰阴性微生物或结核分枝杆菌。 [2,3]
正如在我们的病例中所示,SSI 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非特异性,容易导致诊断延误。症状可包括腰骶部-臀部疼痛(最常见)、髋关节疼痛或骨盆疼痛,加之 64.7% 的病例中无发热,这对临床医生提出了诊断挑战。虽然生物学炎症综合征提示SSI,但其一致性以及严重程度均不固定。因此,该疾病的临床与辅助检查表现可能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炎、髋关节病变或妇科/消化系统病变,导致诊断延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4,5]
在达到诊断时,影像学检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阶段 X 线检查通常无助于诊断。超声检查的作用在于为关节穿刺提供引导,然而由于骶髂关节位置相对较深,穿刺技术难度较高,更多情况下采用 CT 引导。 [2,3]
CT 和 MRI 是诊断 SSI 最可靠的影像学方法。CT 可显示关节间隙增宽、侵蚀、软组织肿胀和脓肿形成等炎症征象。然而早期脓肿可能易被遗漏;同时 CT 也难以检测到微小的骨质改变或显示骨内液体的存在。 [3,6]
MRI 对早期骶髂关节炎症变化(如关节积液、关节周围骨水肿、软组织肿胀)的检出和评估(包括范围和分布)最为敏感;并且对可能的感染向肌肉扩散及脓肿形成的显示也更具优势。与 CT 和骨显像相比,MRI 的检出率可提高 50%。因此,MRI 被认为是诊断 SSI 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3,5,7]
SSI 为双侧病变的情况极为罕见。单侧病变并非感染病因的特异性体征,因为在脊柱关节病中也可见到单侧累及,但当影像学提示单侧骶髂关节受累时,首先需要排除 SSI。 [9]
通过微生物学分析关节液(通常通过 CT 引导下的关节穿刺获得)或血培养阳性并进行药敏试验,对于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后需根据所涉及的微生物迅速并积极地使用静脉抗生素治疗。如治疗无效,则需行手术治疗。 [1,5]
已获得书面形式的患者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化脓性骶髂关节炎
患者为32岁男性,主诉下腰部疼痛伴左下肢及腹股沟区放射痛,持续约两周,既往有慢性、间歇性坐骨神经痛史。本次MRI主要显示以下特征:
基于上述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可能的诊断包括:
综合临床表现(腰骶部至腹股沟放射痛,近期病情急性加重,无明显外伤史)、影像学所示单侧骶髂关节炎性改变、局部软组织肿胀及可能的脓液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感染性骶髂关节炎(化脓性骶髂关节炎)。
若要进一步确认,应行骶髂关节穿刺抽液及病原学培养、血液学检查(白细胞计数、CRP、ESR等)以明确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
待急性感染或发热期基本控制后,可逐步开展运动及功能训练,遵循FITT-VP原则:
在康复开始阶段,要充分关注联合部位的稳定性与姿势控制;如骨质疏松或其他全身问题需谨慎,必要时可在专业康复师或理疗师指导下进行。
本报告为基于影像及现有临床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并遵从临床医生的指导。
化脓性骶髂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