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9岁的男子因腰痛并放射至左腿前来急诊科就诊。检查时发现其发热、心动过速并血压偏低。白细胞计数提示脓毒症。既往没有显著的病史。
在转入重症监护室 (ICU) 前进行了腹盆CT扫描。
紧急CT显示在左股骨头、股骨颈及转子区的骨髓腔内存在多个气体积聚,同时伴有同侧髋关节腔内的关节积液及气体。未见皮质骨破坏。(图1A-1B)。这些影像学表现与气性骨髓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相符。
本研究中还观察到下肠系膜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图1c)
血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并对患者进行了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基于患者临床状况恶化,四天后进行了骨盆及下肢的CT检查。结果显示股骨内的气泡增多,并扩展至左半骨盆的髂骨、坐骨及髋臼。在周围软组织(内收肌及股四头肌区)中也观察到气泡。(图2a-2b-2c)。
磁共振成像(MRI)证实气性骨髓炎伴坏死性筋膜炎及肌炎进一步进展。(图3)
患者被紧急安排接受手术。(图4a-b)
1981年,Ram首次将骨内气体描述为骨髓炎的征象 [1]。气肿性骨髓炎(EO)是一种由产气微生物引起的罕见、侵袭性且潜在致命的骨髓炎变异类型,通常继发于血源性传播 [2,3]。
EO通常在临床上难以怀疑,通常依靠影像学发现作出诊断。它最常见于具有严重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酗酒等)的患者,与高死亡率相关,需要早期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干预 [2,3].
在我们的病例中,感染来源被怀疑是并发下肠系膜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急性憩室炎。在血液以及关节和骨培养中均检出了大肠埃希菌。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患者并无已知合并症。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首选的成像方式,因为这是检测骨内气体最敏感的方法。通常,EO表现为多发(超过3个)不规则的骨髓内小气体灶,且无皮质破坏。这种表现被称为 “pumice stone”征。(4) 大多数EO病例也可见伴随的软组织气肿,而MRI是评估这一改变的首选影像方式。MRI对于检测可能进行抽吸的软组织积液以作诊断以及分离感染微生物至关重要。
关节腔内出现气体提示感染性关节炎,这是一个指示感染来源的特异性征象(而单纯关节积液可见于许多其他疾病)。
EO的一个关键影像学特征是无相关的骨皮质破坏:在没有骨皮质破坏的情况下同时存在骨内气体和软组织气体,这对于该病具有高度特异性 [4].
EO最常见的部位包括骨盆骨(38%)、椎体(32%)和股骨(24%)[4]。
造成骨内气体的其他可能因素包括创伤、术后改变、骨淋巴管瘤病、退行性疾病、骨坏死以及肿瘤 [5]。
在没有手术、创伤或退行性改变病史的情况下,附肢骨骼内的骨内气体高度提示气肿性骨髓炎。然而,椎体内的骨内气体通常由非感染性原因引起,最常见的是退行性病变。
针对EO患者的治疗应积极进行,包括长期(至少4周)抗生素治疗以及手术清创 [5,6]。
我们的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41天,并多次进行了手术清创,其中包括Girdlestone关节切除成形术。 患者病情进展良好,在完成全部抗生素疗程后顺利出院。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气性骨髓炎
根据患者提供的腹盆腔 CT 及 MRI 影像资料,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结合患者 69 岁、急性腰背痛并发全身感染症状(发热、低血压、白细胞增多)以及影像学所见,主要考虑以下几个诊断:
综合患者的年龄、急性发病、严重感染征象(脓毒症)、血培养及骨/关节液培养证实大肠埃希菌感染,以及影像学显示多发骨内、关节内及软组织气体而无大面积皮质破坏,最可能的诊断为:
气性骨髓炎(Emphysematous Osteomyelitis)并合并感染性关节炎
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以下依据:
- 产气菌(大肠埃希菌)在血及骨、关节液培养中被检出,符合病原学诊断。
- 多发不规则骨内气体(“海绵样”或“多孔样”分布)且伴软组织气体及关节腔气体,是气性骨髓炎和感染性关节炎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 缺乏明显创伤或手术史,进一步支持感染性产气的可能性。
根据最终诊断,治疗目标是控制感染、防止进一步骨与关节破坏并改善功能状态。主要措施包括: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病史及影像学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医疗决策。患者应遵循专科医师的指导,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与康复。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气性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