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2岁男性,因左小腿远端前侧在过去4个月中出现疼痛和肿胀来就诊。体检时可触及一个波动感肿胀,并伴有深部坚硬突起。患者接受了左小腿的X光检查以及局部肿胀部位的超声检查。
左小腿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图1a和1b)显示在左胫骨远端干骺端区域的前外侧部分出现一个边界清晰、无蒂的骨性病变,与其下方骨的骨小梁结构相连续。可见覆盖于该骨性病变表面以及踝关节前方区域的软组织肿胀。
肿胀部位的超声图像(图2a和2b)显示该骨性病变,其表面呈高回声并伴后方声影,覆盖有一层最大厚度约1.5毫米的低回声结构,提示软骨帽的存在。
可见左侧趾长伸肌(EDL)和第三腓骨肌共同肌腱鞘增厚,并伴有腱鞘积液,主要呈清晰的外观,内部回声较少(图3a和3b)。肌腱轻度增厚,未见明显内部血管信号;但周围轻度滑膜增厚显示肌腱周围血流信号增加(图4)。
背景
骨软骨瘤是良性骨肿瘤,由覆盖软骨的骨质突起生长而成,也被视为发育异常,常见于长骨如股骨或胫骨,尤其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常见。虽然通常无症状,但有时会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碍。
临床视角
骨软骨瘤可以是多发性的或单发性的,对于多发性的骨软骨瘤,常见于多发性遗传性外生骨疣综合征。骨软骨瘤的并发症包括畸形、骨折、血管受压和假性动脉瘤形成、神经系统后遗症、表面滑囊形成,对周围软组织(如局部腱鞘炎)的机械刺激,以及恶性转化 [1]。
影像学视角
虽然X线片是诊断骨软骨瘤主要特征的理想手段,但超声或MRI能够更好地界定其相关并发症。X线片可显示典型的干骺端骨质突起,与母骨髓腔相连续,并常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或畸形的表现 [2]。MRI可清晰显示骨软骨瘤的软骨帽,并突出周围软组织炎症,包括腱鞘增厚,提示腱鞘炎。根据影像学表现,可将腱鞘炎分为活动性渗出性(与感染或痛风相关,以液体积聚为主)、急性增殖性(见于炎性病症,以滑膜增生为主)、慢性及狭窄性腱鞘炎。慢性滑膜炎在影像上表现为明显(活动期)或轻微(非活动期)的腱鞘增厚、液体积聚,以及腱周围或腱内的高血流征象,并可能出现米粒体形成。
结局
这种病例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肿瘤,以减轻对周围肌腱的压力。同时,可使用抗炎药物或皮质类固醇注射来缓解与腱鞘炎相关的症状。物理治疗也有助于康复并恢复肌腱功能。
要点/教学要点
骨软骨瘤虽然是良性的,但在出现骨折、血管损伤、周围神经或脊髓受压、对软组织的机械刺激或恶性转化时,可能会出现症状。识别这些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合理管理和预后至关重要,其中一些并发症仅通过超声就可以诊断,无需MRI检查。
已经获得患者关于出版的书面知情同意。
继发性腱鞘炎
1. 从左小腿X线可见:
2. 超声检查可见:
3. 临床体征与影像所示相吻合:
根据影像及临床资料,初步考虑以下几种可能:
综上,最有可能的病变为骨软骨瘤合并局部腱鞘炎。
综合患者年龄(32岁)、病程(4个月慢性疼痛与肿胀)、影像学表现(骨质突起与骨髓腔连续、周围软组织炎症表现)以及临床检查结果,最可能的诊断是: 左小腿远端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并发局部腱鞘炎。
如需进一步明确病理性质,极少数情况下可行病变切除后行病理学检查,以排除极罕见的恶性变可能。
在症状控制和创口/病变稳定的前提下,应采取循序渐进的个体化康复训练:
训练示例:
• 第1~2周:每周3次,每次20分钟平地散步,步行中适当做踝关节背伸和跖屈动作。
• 第3~4周:根据前期耐受情况,可增加总时间到30分钟,并在步行后做简单拉伸或轻负荷踝关节力量训练。
• 第5周及以后:若无明显不适,可增加轻度骑行或水中行走等交叉训练方式,确保下肢关节稳定且无过度负荷。
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随访影像及复查。如有任何异常疼痛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诊,以排除继发病变或恶化。
本报告仅供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意见。具体治疗请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及专业医学建议进行。
继发性腱鞘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