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趾附加长肌:我并不是唯一一个

临床病例 25.11.2021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8 岁,女性
作者: Joana F. Pinto1, Ricardo Sampaio2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18岁的女孩因慢性外踝跗部疼痛就诊。症状主要在体力活动期间出现,并对她的日常生活造成功能限制。她是一名网球运动员,有反复踝关节扭伤的病史。体格检查显示,她的左踝有压痛并伴有轻度足部水肿。

影像学表现

对左踝进行了磁共振 [MR] 成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距下关节轻度积液,以及距骨后距下关节面前缘的骨髓水肿,提示既往外伤。此外,在踝关节后室意外发现了多块额外肌肉。其中最明显的是一块沿跗管内神经血管束后方走行、起自比目鱼肌,符合屈趾附加长肌 [FDAL](图1)。该附加肌位于深层腱膜和屈肌支持带下方,远端附着于足底方肌(图2)。另外还发现另外两块附加肌:一块比目鱼肌附加肌,起自比目鱼肌的前表面,最终以肌腱附着于跟骨内侧结节(图3);以及一块小的第四腓骨肌,直接附着于跟骨滑车后隆起(图4)。

病情讨论

讨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踝关节的副肌是无症状的,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如疼痛、不稳定以及僵硬的后足畸形等临床症状 [1,2]。在 MR 成像中的异常肌肉检测基于识别其起止点,以及其与相邻结构(如其他肌肉和跗管结构)的关系 [3]。FDAL 是踝关节后室最常见的副肌 [4]。FDAL 在下肢的发生率可达 6-8%,且通常为单侧 [5]。它常起源于胫骨内侧缘或腓骨外侧面,位于拇长屈肌起点的远端 [6,7]。FDAL 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穿行,经过跗管,并通常附着于蚓状肌或屈趾长肌(FDL)。它的远端附着点使其可以与直接附着于跟骨的腓骨-跟骨肌(peroneocalcaneus internus)或胫骨-跟骨肌(tibiocalcaneus internus)区分开来 [6]。FDAL 与神经血管束关系密切,可能会压迫或损害胫后神经,从而导致跗管综合征(TTS)。据报道,这种情况是 FDAL 最常见的并发症 [2,5,8],但本例中未出现。由于与拇长屈肌肌腱关系密切,FDAL 也与拇长屈肌腱鞘炎有关。在 TTS 早期进行保守治疗可能有效,只有在保守治疗失败后才考虑手术切除副肌 [9,10]。FDAL 位于跗管内并深于屈肌支持带,这有助于将其与副比目鱼肌区分开来。后者通常起源于比目鱼肌的前表面,如本例所示,虽然它位于跗管之外,但也与 TTS 的发生相关 [11]。对于症状明显的副比目鱼肌,可考虑筋膜切开术、肌腱松解术和副肌切除等外科治疗。腓骨第四肌具有足外翻作用,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在支持带处造成挤迫,从而导致腓骨肌腱半脱位或撕裂 [5]。

教学要点

副肌在 MR 和 CT 检查中大多被偶然发现,且绝大多数无症状。然而,副肌在部分情况下可能导致神经受压性病变,例如跗管综合征。
MR 检查对于准确且全面地评估踝关节后方结构至关重要,可用于与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并指导外科治疗。
放射科医师应熟悉踝关节的常规解剖结构,以避免将这些解剖变异误诊。
 

鉴别诊断列表

无症状的趾屈肌附加长肌及其他两块额外肌肉
由趾屈肌附加长肌引起的跗管综合征
趾屈肌附加长肌与腓骨肌腱撕裂
趾屈肌附加长肌与拇趾屈肌腱鞘炎
趾屈肌附加长肌与踝后撞击

最终诊断

无症状的屈指附加长肌及其他两块额外肌肉

图像分析

icon
矢状位 T1 加权 MR 图像示意图,展示屈指附加长肌 (FDAL) 的常规走行。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连续轴位(A、B、C)T1加权MR图像显示一块多余的肌肉(黄色虚线圆圈),起源于t
icon
连续轴向(A、B、C)T1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一个额外肌肉(黄色虚线圆),起源于 t
icon
连续轴向(A、B、C)T1 加权磁共振成像显示一块附加肌肉(黄色虚线圆),起源于 t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连续轴向(A、B 和 C)T1 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一个小的比目鱼肌附属结构(红色虚线圆圈和红色箭头)arisi。
icon
连续轴位(A、B 和 C)T1 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一个小型比目鱼肌附属结构(红色虚线圈和红色箭头)arisi
icon
连续轴位(A、B 和 C)T1 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一个小的比目肌附属结构(红色虚线圈和红色箭头)arisi

(无翻译内容)

icon
连续的轴位 (A 和 B) 以及冠状位 (C) T1 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了较小的第四腓骨肌肌腹(绿色)
icon
连续的轴向(A 和 B)及冠状(C)T1 加权 MR 图像,显示小的腓骨第四肌肌腹(绿色)
icon
依次的轴向 (A 和 B) 以及冠状 (C) T1 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了较小的第四腓骨肌肌腹(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