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8岁的女孩因慢性外踝跗部疼痛就诊。症状主要在体力活动期间出现,并对她的日常生活造成功能限制。她是一名网球运动员,有反复踝关节扭伤的病史。体格检查显示,她的左踝有压痛并伴有轻度足部水肿。
对左踝进行了磁共振 [MR] 成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距下关节轻度积液,以及距骨后距下关节面前缘的骨髓水肿,提示既往外伤。此外,在踝关节后室意外发现了多块额外肌肉。其中最明显的是一块沿跗管内神经血管束后方走行、起自比目鱼肌,符合屈趾附加长肌 [FDAL](图1)。该附加肌位于深层腱膜和屈肌支持带下方,远端附着于足底方肌(图2)。另外还发现另外两块附加肌:一块比目鱼肌附加肌,起自比目鱼肌的前表面,最终以肌腱附着于跟骨内侧结节(图3);以及一块小的第四腓骨肌,直接附着于跟骨滑车后隆起(图4)。
讨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踝关节的副肌是无症状的,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被偶然发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如疼痛、不稳定以及僵硬的后足畸形等临床症状 [1,2]。在 MR 成像中的异常肌肉检测基于识别其起止点,以及其与相邻结构(如其他肌肉和跗管结构)的关系 [3]。FDAL 是踝关节后室最常见的副肌 [4]。FDAL 在下肢的发生率可达 6-8%,且通常为单侧 [5]。它常起源于胫骨内侧缘或腓骨外侧面,位于拇长屈肌起点的远端 [6,7]。FDAL 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穿行,经过跗管,并通常附着于蚓状肌或屈趾长肌(FDL)。它的远端附着点使其可以与直接附着于跟骨的腓骨-跟骨肌(peroneocalcaneus internus)或胫骨-跟骨肌(tibiocalcaneus internus)区分开来 [6]。FDAL 与神经血管束关系密切,可能会压迫或损害胫后神经,从而导致跗管综合征(TTS)。据报道,这种情况是 FDAL 最常见的并发症 [2,5,8],但本例中未出现。由于与拇长屈肌肌腱关系密切,FDAL 也与拇长屈肌腱鞘炎有关。在 TTS 早期进行保守治疗可能有效,只有在保守治疗失败后才考虑手术切除副肌 [9,10]。FDAL 位于跗管内并深于屈肌支持带,这有助于将其与副比目鱼肌区分开来。后者通常起源于比目鱼肌的前表面,如本例所示,虽然它位于跗管之外,但也与 TTS 的发生相关 [11]。对于症状明显的副比目鱼肌,可考虑筋膜切开术、肌腱松解术和副肌切除等外科治疗。腓骨第四肌具有足外翻作用,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在支持带处造成挤迫,从而导致腓骨肌腱半脱位或撕裂 [5]。
教学要点
副肌在 MR 和 CT 检查中大多被偶然发现,且绝大多数无症状。然而,副肌在部分情况下可能导致神经受压性病变,例如跗管综合征。
MR 检查对于准确且全面地评估踝关节后方结构至关重要,可用于与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并指导外科治疗。
放射科医师应熟悉踝关节的常规解剖结构,以避免将这些解剖变异误诊。
无症状的屈指附加长肌及其他两块额外肌肉
基于患者的踝关节MRI图像,可见以下特点:
鉴于患者病史(反复踝扭伤、运动员背景)及影像学所示的异常肌纤维,可能的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18岁、网球运动员、多次踝关节扭伤史及MRI所见,最可能的诊断为:后踝部“FDAL”(屈趾长肌附加肌)导致的踝部慢性疼痛。目前尚无明确展示跗管神经压迫体征,因而跗管综合征未能确证。此肌肉变异在部分患者中可引发活动时疼痛与不适,与本例病情相吻合。
1. 保守治疗:
2. 运动康复与训练建议(FITT-VP 原则):
若保守手段无效或症状加重,则可考虑手术切除或部分切除该附加肌。然而患者较年轻,故应充分尝试保守疗法,并观察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目前所提供病史与影像学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现场医师的面诊与进一步检查。请患者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并进行后续复查或治疗。
无症状的屈指附加长肌及其他两块额外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