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6岁男性因胸痛就诊,检查后发现其存在三支血管病变。患者通过胸骨正中切口紧急行CABG手术。术后第二天,患者出现了左侧霍纳综合征。
患者进行了CT和MRI检查,以寻找导致根性疼痛和霍纳综合征的原因。CT和MRI影像显示左侧第一肋颈部存在不移位骨折并伴有水肿,STIR序列显示高信号。骨折附近还可见轻度软组织水肿。左侧星状(颈下)神经节出现水肿性改变和不对称增厚,左侧C8神经根的IR信号强度也增加,可能与水肿有关。
背景
霍纳综合征是由于眼交感神经通路中断所致,该通路是一条从下丘脑到眼眶的长型三级交感神经通路。导致霍纳综合征的病因包括下丘脑、丘脑和脑干的缺血、脱髓鞘病或肿瘤;节前病因如颈肋、Pancoast 肿瘤、创伤和肿瘤;节后病因包括颈内动脉夹层或动脉瘤及海绵窦病变。[1]
临床视角
霍纳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同侧的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及面部无汗。还可能出现受累眼的眼外肌运动异常、同侧结膜充血、调节功能改变以及眼内压降低等。[2]
药理学方面,局部滴用可卡因用于确认轻微的霍纳综合征病例。局部滴用阿普拉克洛尼定(一种 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也可用于诊断。[3]
影像学视角
在影像学上,霍纳综合征的检查根据病因和可疑病灶部位而定。对于中枢性病变,MRI 是最合适的成像方法,拥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并在检测中枢性霍纳综合征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对于节前病变,CT 和 MRI 均有应用价值,因为霍纳综合征通常由肿瘤或外伤引起。MRI 检查范围应包括颈椎、胸廓入口及上胸椎,并应获取冠状位图像以判断是否合并臂丛损伤。若考虑肺尖、上纵隔或颈前区病变,可能需要增强 CT。节后性霍纳综合征的评估则包括 MRI、CT 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检测颈动脉夹层或血管内血栓。颅底骨折可通过骨算法 CT 检出,而鞍旁区病变通过 MRI 更易显示。[4]
结果
患者被建议休息、使用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正中胸骨切开术仍是大多数心胸外科手术的首选切口。[5]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0.5–5%。并发症包括钢丝移位、胸骨钢丝断裂、钢丝旋转等硬件相关的并发症;软骨性或骨性骨折、胸骨分离、错位愈合或不愈合等骨性并发症;以及骨髓炎、纵隔炎、脓肿形成、术后血肿等感染并发症。[6] 目前无针对霍纳综合征本身的单独治疗,主要是诊断并治疗导致霍纳综合征的原发病。
要点提示:
我们报道该病例是因为文献中较少提及由正中胸骨切开术并发症导致霍纳综合征,因此在术后胸骨切开患者中排查霍纳综合征时,应将此并发症纳入检查清单中,意义重大。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出版知情同意书。
左侧第一肋骨骨折及颈神经节增厚
根据提供的CT及MRI图像可见:左侧上胸段或颈胸交界区域(箭头所示)邻近椎体、横突处有局部改变,信号略有异常,提示可能存在术后局部的刺激、挫伤或炎性改变。未见明显肿块性病变征象,无明显椎体骨折或大范围骨质破坏。相应区域软组织界限相对模糊,考虑与术后反应、潜在炎症或小范围的软组织创伤有关。
患者在行正中开胸(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搭桥术后出现同侧(左侧)Horner综合征,结合影像可见上述区域软组织及局部结构异常,可能提示手术过程或术后炎症反应致使颈交感干或星状神经节受累,符合临床表现。
如颈部或肺尖肿瘤(Pancoast瘤)等亦可导致Horner综合征,但患者无手术前相关症状,且影像未见明显肿块或肺尖异常,可能性较低。
颈内动脉夹层可出现Horner综合征,但当前影像未示血管内明显病变征象;结合患者术后时间节点以及局部组织改变,更倾向于神经损伤。
综上所述,结合患者年龄、既往冠脉病变基础,手术类型(正中开胸),以及术后当日出现左侧Horner综合征的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
“术后交感神经干受累所致的左侧Horner综合征(胸骨正中切口并发症)。”
(若需进一步验证,可行高分辨MRI评估颈部交感干及相关软组织,排除其他少见占位性或血管性病变。)
基于当前结果,具体治疗和康复策略包括:
因胸骨正中切口需充分愈合,早期运动应以保护切口、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基础体能为主。
以上运动处方需遵循FITT-VP(频度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渐进Progress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原则,根据患者实际耐受度与心肺功能反馈适时调整。
特别提示: 若患者存在骨质疏松、慢性心肺疾病等情况,运动强度与进程需适度减量,并在专业康复团队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性。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临床与影像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面对面诊疗或专业医生的定制化医疗决策,具体诊疗方案请结合临床实际并咨询专科医生意见。
左侧第一肋骨骨折及颈神经节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