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5岁的女性患者从大约2米的高度坠落,左脚着地后被送至急诊室。
她主诉剧烈疼痛,足轴偏离,伴有肿胀以及严重的活动受限。
她没有出现感觉缺失,足部脉搏存在,皮肤重新着色时间正常(约2秒)。
根据临床表现,怀疑她存在骨折或脱位。
她被转介至放射科进行检查。
进行了X线检查,随后进行CT扫描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特征。
左足的X光(图1和图2)显示舟骨外侧骨折以及距舟关节的内侧脱位,可能为第一度(距舟关节脱位并伴后部距跟关节半脱位),并出现跗窦开放。
鉴于X光上存在关节内骨折和脱位,为更好地了解解剖关系并寻找可能的隐匿性骨折,进行了CT扫描。
CT扫描证实了距下关节的内侧脱位、舟骨外侧的多碎性骨折(蓝色箭头)、距骨头内侧(与舟骨接触部分)的小型凹陷骨折(红色箭头),以及跟骨突部的不移位骨折(橙色星标)(图3、4和5),并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和密度增高。
距下关节脱位是由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后足脱位。
其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并通过足部X线检查加以确认。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这种创伤性疾病极为罕见,占所有脱位的1%,其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0万人口小于1例。[1,2]
这种疾病之所以罕见,是因为存在连接距骨与跟骨的非常坚固的骨间韧带,踝关节强大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紧致的关节囊。[3,4]
Broca将这种脱位分为三种类型:内侧型、外侧型和后方型。Malaigne Burger则描述了第4种类型:前方型。
按发生频率排序如下:
内侧型或内翻型(65-85%),也称为“继发性马蹄足”,由于前足强行内翻,当足处于跖屈位时对外侧副韧带施加应力而产生。
外侧型或外翻型(15-35%),也称为“继发性平足”。
最后,后方型与前方型约占1%。[5]
内翻型距下关节脱位可分为两个等级:[6,7]
此时,距骨仍通过距骨-跟骨韧带的后内侧部分与跟骨相连;并且腓跟韧带仍保持完整。
这一等级与Baumgartner和Huguir所称的Malgaine和Quenu的“扭转性脱位”或“斜行脱位”相对应。该阶段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跗窦张开。
治疗主要基于在全身麻醉下采用“牵引靴”手法进行临床复位,但鉴于解剖结构复杂且存在多个障碍,此操作较为困难,因此手术在这些患者中非常常见。[2][5]
并发症 [5]
骨关节炎
距骨无血管性坏死
距下关节不稳定
第一度距下关节脱位合并舟状骨、跟骨突及距骨骨折
根据提供的足部X线和CT影像,可以观察到以下主要特征:
整体影像特征符合距下关节脱位(subtalar dislocation)的表现。CT三维重建图像进一步支持该异常的存在,可见距骨与周围骨性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解剖关系紊乱。
结合患者高能量创伤(从约2米高处坠落),以及临床足部疼痛、肿胀和变形等表现,影像支持以下可能诊断:
综上所述,最主要疑虑仍集中于“距下关节脱位”,需结合临床体格检查及后续(如应力位X线、进一步的CT重建等)综合评估。
在结合患者外伤机制(从高处坠落致足部着地)、临床表现(疼痛、畸形、活动受限)以及X线/CT影像学征象后,最可能的诊断为:
左足距下关节脱位(可能为内侧性距下关节脱位)。
暂未发现明确的伴随大面积骨折碎块,但仍应保留合并微小撕脱骨折的可能性,需根据手术或复位时的探查以及后期复查影像予以进一步确认。
基于“距下关节脱位”的诊断,治疗与康复需综合考虑关节损伤程度、韧带撕裂范围及软组织情况。
康复训练应在医师与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循序渐进,遵循FITT-VP(频度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阶Progression)原则,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
本报告基于所提供的临床信息和影像资料作出,仅作为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实际诊断和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手术情况及临床检查结果,由相关专科医师最终确定。
第一度距下关节脱位合并舟状骨、跟骨突及距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