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骨后方棘球蚴囊肿

临床病例 24.01.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0岁,女性
作者: Mabrouka Boukoucha, Raoudha Ben Khelifa, Alifa Daghfous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0岁的女性因右肩胛后方肿块就诊。患者表示该肿块已持续一年,无疼痛或发热。正是肿块逐渐增大才促使她来就诊。

她没有既往病史,但值得注意的是,她来自一个农村地区,常从事农业活动,周围有羊和狗。

初步超声检查显示,在肩后部至颈部锁骨上区有一个皮下囊性肿块。 

鉴于超声的特征以及肿块的体积较大,进行了磁共振成像检查。

影像学表现

肩关节轴位涡轮自旋回波T2加权图像(于1,5 T条件下,切片厚度3 mm,视野36 cm,矩阵512x205,TR:4500 ms,TE:120 ms),显示在右肩胛后区域有一个皮下肿块,呈高信号强度。其周围被一层厚实且规则的壁包绕,内部可见粗细不一的分隔。

轴位T1加权图像显示该肿块呈中等信号强度。

矢状位脂肪抑制钆增强T1加权图像显示该肿块增厚的壁和分隔均有明显强化。囊肿最大向后扩张,位于冈下肌上方,然后延伸至冈上窝并压迫冈上肌。

该囊性病变在其内部部分表现为圆形低信号影 在所有序列中(T1- weighted, T2- weighted, T1- weighted after Gadolinium + fat sat)因此诊断为棘球蚴囊肿。

鉴于这种MRI表现,进行了棘球蚴血清学检测,结果为Echinococcus granulosus阳性。因此,确诊为棘球蚴软组织病。

之后,骨科医生进行了整块切除手术,并在手术前后注射阿苯达唑。六个月的随访中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患者临床情况良好。

病情讨论

背景

棘球蚴病是一种由包虫属绦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它是一种良性疾病,在许多非洲国家被视为流行病[1]。即使在流行地区,其在软组织中的主要定位也非常罕见(在所有水泡囊虫病定位中仅占1%到5%),因此被认为是不常见的情况[2]。

如果没有出现并发症,通常没有特异性症状,除外在软组织处的肿胀。否则,可能出现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感染、破裂或对邻近结构的压迫[3]。

超声检查在内脏型棘球蚴病病例中仍是一种有价值的一线检查方法。它可以准确检测并诊断子囊泡,并根据Gharbi分类对病变进行表征[4]。

增强CT虽然特异性不高,但它可以明确囊肿的数量、大小、位置以及与血管的关系,尤其在决定手术治疗时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软组织定位的病变,MRI是首选方法。它能够帮助确立阳性诊断、鉴别诊断及定位诊断,并能更好地研究囊壁及其内容物,从而识别出某些棘球蚴病的影像学特征[5]。

囊壁(即囊周)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为低信号边界,主要在T2加权序列上可见。它可以表现出中度的外围强化。在肌肉骨骼组织中的棘球蚴病中,这种强化比较常见,而在其他部位则不常见[6]。在有感染时,此强化会非常明显且显著,因为囊周和相邻的炎性反应区血供十分丰富。

在典型情况下,可见“囊中囊”(30%的病例)的特征性表现,这是由于内囊或生发膜的增殖产生子囊泡所致。在T1加权序列上,这些囊泡的信号比周围的水泡囊液信号更低。在T2加权序列上,它们可能呈现低或高信号,具体取决于是否存在虫头。在囊肿衰退时,生发膜可能脱落,并在所有序列中于囊内形成线状或带状的低信号,即所谓的“蛇征”。

这些MRI影像学特征结合血清学检测可以帮助确诊,从而避免为了与其他肿瘤性团块进行鉴别诊断而进行不必要的囊肿穿刺。治疗应始终以手术切除为主。但能否完全切除取决于囊肿的大小、所在深度以及与血管神经元素的接触情况。为降低手术操作中出现播散的风险,以及减少术后复发的概率,建议在手术前、手术后均使用驱虫药物。

然而,局部复发是可能的;因此需要密切随访。此随访主要通过定期监测棘球蚴血清学和临床检查进行。一旦出现任何可疑情况,超声检查即可有效确认是否复发。

鉴别诊断列表

包虫囊肿
软组织肉瘤
囊性淋巴管瘤
肌内脓肿

最终诊断

包虫囊肿

图像分析

轴向T2

icon
右侧肩胛骨后方区域的轴向 T2 加权 MRI 图像显示一个皮下肿块,呈高信号强度,周围有一层厚实且规则的包膜,并带有内部隔隔。

轴向T1

icon
加权图像显示肩胛骨后方肿块呈中等信号强度,内部可见圆形低信号结构。

矢状位 T1 脂肪抑制 + 钆增强

icon
矢状位脂肪抑制钆增强T1加权图像显示该肿块增厚的壁和分隔均呈显著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