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8岁女性因连续三个月出现自发性、非创伤性左胸骨旁疼痛及轻度单侧肿胀,前来放射科进行前胸壁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在 T1 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 T2 加权质子密度(PD)和 T2 加权三重反转恢复(TIR)图像上呈高信号,可见于左侧第二肋骨前缘软骨的中三分之一段,同时在 T2 加权 TIR 序列上可见周围软组织呈高信号。所有序列显示,左侧第二肋骨前缘软骨与其他肋软骨连接处相比明显肥厚。静脉注射钆剂后,左侧第二肋骨前缘肋软骨连接处出现局灶至结节样对比增强。
背景
Tietz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自限性的、非化脓性的良性关节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被认为可能与反复的微创伤和/或气道感染有关。[1] 该疾病通常累及胸肋关节结合处、肋软骨结合处或胸锁关节中的一个,尽管也可能累及多个关节。最常受累的是第二或第三肋骨。该综合征多发于20至50岁之间,但确切的发病率尚不明确。[1, 2]
临床观点
其典型症状是压痛、疼痛和水肿,通常单侧累及某一关节。[1, 2] 疼痛可放射至手臂和肩部,并在深呼吸、扭转动作和打喷嚏时加重。在疾病加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轻度发热。[1]
诊断依据包括触诊受累关节后压痛加重、炎症指标升高以及影像学检查(主要是MRI和超声)。[1]
影像学观点
胸片用于排除涉及肺、心脏和胸膜的其他病变。[1, 2]
CT可以显示局部软骨增大[2],并能详细发现平片无法显现的有关肺、心脏、胸膜及胸壁的其他病变。
超声是筛查Tietze综合征的极佳手段。表现为胸骨旁软骨局部回声减低,伴充血及周围软组织水肿浸润。[1, 3]
MRI可见局部软骨增大,T2信号增高提示水肿,并可见受累软骨、软骨下骨及关节周围结构明显强化。[2]
治疗结果
治疗以保守为主,通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疼痛并配合局部热疗。对于顽固性症状,可选用软骨内或肋间神经阻滞注射皮质类固醇和利多卡因。[1]
要点 / 教学提示
放射学检查和CT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病变。对于单侧胸骨旁疼痛的患者,超声尤其是MRI可以准确诊断Tietze综合征。
蒂特泽综合征
根据提供的胸部MRI图像可见左侧胸骨旁软骨组织局部增厚,T2序列上信号增高,增强后局部软骨及周围软组织可见明显强化迹象,提示关节软骨及周围软组织水肿、炎性反应。未见明显骨质破坏或肿瘤样病变征象,亦无局部液性脓肿显示。周围肺野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心包及胸膜情况基本正常。
结合患者28岁女性、慢性胸骨旁疼痛、轻度局部肿胀、MRI影像表现以及排除其他感染或肿瘤病变的证据,最可能的诊断为:
Tietze综合征
若为明确诊断,临床上可结合其他检查(如炎症标志物、超声排除其他可能病因)进一步证实。
在疼痛缓解后,可逐步进行适度的上肢和胸部功能训练,以保持正常关节活动度并预防肌肉功能下降。
若患者有特殊情况(如心肺功能不佳、骨质脆弱等),运动方式及强度需进一步个体化调整。
本报告基于提供的病史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蒂特泽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