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罕见的运动诱发性横纹肌溶解症,仅累及腹直肌。

临床病例 14.02.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0 岁,男性
作者: Maryam Gulzar, Madeeha Bakhsh, Hannah Yonis, Younus Qamar, Gautam Menon, Sophia Maiguma-Wilson, Rahul Sakarwadia, Harita Sivashankar, Katherine Harries, Azhar Ali, Noreen Rasheed, Fouzia Rani, Ammara Malik, Sami Khan, Imran Sye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0岁的高加索男性,因持续2天的严重腹痛、少尿和深色尿液来到我们的急诊科就诊。他最近参加了一场举重比赛,其中包含高强度的腹部肌肉训练。血液检测显示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93,538 U/L),但肾功能保持正常。

影像学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了腹部超声(US)检查,结果显示在腹直肌内存在弥漫且界限清晰的低回声区、肌肉增大以及轻微充血(图1)。未见局部积液或局灶性高回声。随后进行了腹部MRI检查,证实了双侧腹直肌的单独受累(图2)。在对比增强后脂肪抑制T1加权序列上,腹直肌内呈现异质性高信号。STIR序列显示受累肌肉周围有水肿。结合临床特征、CK水平升高以及影像学所见,诊断为局限或局部的运动诱发性横纹肌溶解(EIR)。

病情讨论

横纹肌溶解症被定义为横纹肌纤维的破坏,随后其细胞内成分(即肌红蛋白和CK)释放到循环系统中 [1]。肌红蛋白具有肾毒性,会引起肾脏血管收缩并阻塞肾小管,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急性肾损伤(AKI) [2]。高强度运动是已知的横纹肌溶解症病因之一,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每年30例 [3]。

横纹肌溶解症主要依据临床诊断,但并没有固定的诊断标准。全身肌痛、肿胀以及深色尿液(提示肌红蛋白尿)是其典型特征 [1,2]。CK水平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是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CK水平在致病事件后2-12小时上升,1-3天达到峰值;CK升高的幅度与肌肉损伤的程度成正比 [1,4]。然而,有报道指出,CK水平超过正常上限10倍也可能是对运动的生理性反应 [3]。因此,目前对CK诊断水平尚无共识,文献中报告的数值范围从高于正常上限5倍到500倍不等 [1,3]。

影像学在确立横纹肌溶解症诊断中的作用有限,主要用于排除相关发现(如骨折、关节脱位、血肿)以及排除临床表现相似的鉴别诊断(如坏死性筋膜炎、多发性肌炎、化脓性肌炎)[2]。磁共振成像(MRI)是评估肌肉损伤范围的首选检查。在横纹肌溶解症早期,受累肌群表现为水肿,即在T1和T2加权序列上可见均匀信号高亮。随后会出现肌坏死(不可逆肌肉损伤),其特征性表现为受累肌群周围的环形强化及在T1和T2加权序列上信号不均匀增高 [2,4]。超声通常可见受累肌群肿胀,表现为高回声(急性期肌纤维的过度收缩)或低回声(肌纤维的水肿/炎症)区域,结构紊乱(肌坏死)以及受累肌群周围的液体 [4]。

横纹肌溶解症的治疗取决于其病因;此外,可能需要处理AKI、筋膜室综合征及/或高钾血症等并发症。我们对患者给予了积极的补液治疗并纠正了电解质异常。通常,CK水平每天会下降约40%,并于数周内恢复到基线水平 [1]。

重点/教学要点:

  • CK水平 >10倍正常上限可能是对高强度运动的生理性反应。
  • 腹直肌体积相对较小,但其损伤却可导致CK水平出现显著并不成比例的升高。
  • 当CK水平 >50倍正常上限时,应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潜在的遗传因素或易感性。
  • 若诊断存疑,MRI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运动诱发性横纹肌溶解(EIR)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病毒性肌炎
化脓性肌炎/脓肿
腹直肌鞘血肿
肌营养不良
肌肉梗死

最终诊断

运动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症 (EIR)

图像分析

(无)

icon
腹直肌的超声扫描显示其弥漫性增厚、低回声,并且正常肌束结构消失。

很抱歉,我没有检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T1加权序列和STIR序列在同一水平的轴位图像中。请注意STIR序列上显示的高信号强度以及i
icon
同一水平轴位的对比前后T1加权序列。请注意其中的异质性高信号强度。
icon
STIR序列在冠状位显示腹直肌肌群呈异质性高信号强度,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