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0岁的高加索男性,因持续2天的严重腹痛、少尿和深色尿液来到我们的急诊科就诊。他最近参加了一场举重比赛,其中包含高强度的腹部肌肉训练。血液检测显示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93,538 U/L),但肾功能保持正常。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了腹部超声(US)检查,结果显示在腹直肌内存在弥漫且界限清晰的低回声区、肌肉增大以及轻微充血(图1)。未见局部积液或局灶性高回声。随后进行了腹部MRI检查,证实了双侧腹直肌的单独受累(图2)。在对比增强后脂肪抑制T1加权序列上,腹直肌内呈现异质性高信号。STIR序列显示受累肌肉周围有水肿。结合临床特征、CK水平升高以及影像学所见,诊断为局限或局部的运动诱发性横纹肌溶解(EIR)。
横纹肌溶解症被定义为横纹肌纤维的破坏,随后其细胞内成分(即肌红蛋白和CK)释放到循环系统中 [1]。肌红蛋白具有肾毒性,会引起肾脏血管收缩并阻塞肾小管,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急性肾损伤(AKI) [2]。高强度运动是已知的横纹肌溶解症病因之一,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每年30例 [3]。
横纹肌溶解症主要依据临床诊断,但并没有固定的诊断标准。全身肌痛、肿胀以及深色尿液(提示肌红蛋白尿)是其典型特征 [1,2]。CK水平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是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CK水平在致病事件后2-12小时上升,1-3天达到峰值;CK升高的幅度与肌肉损伤的程度成正比 [1,4]。然而,有报道指出,CK水平超过正常上限10倍也可能是对运动的生理性反应 [3]。因此,目前对CK诊断水平尚无共识,文献中报告的数值范围从高于正常上限5倍到500倍不等 [1,3]。
影像学在确立横纹肌溶解症诊断中的作用有限,主要用于排除相关发现(如骨折、关节脱位、血肿)以及排除临床表现相似的鉴别诊断(如坏死性筋膜炎、多发性肌炎、化脓性肌炎)[2]。磁共振成像(MRI)是评估肌肉损伤范围的首选检查。在横纹肌溶解症早期,受累肌群表现为水肿,即在T1和T2加权序列上可见均匀信号高亮。随后会出现肌坏死(不可逆肌肉损伤),其特征性表现为受累肌群周围的环形强化及在T1和T2加权序列上信号不均匀增高 [2,4]。超声通常可见受累肌群肿胀,表现为高回声(急性期肌纤维的过度收缩)或低回声(肌纤维的水肿/炎症)区域,结构紊乱(肌坏死)以及受累肌群周围的液体 [4]。
横纹肌溶解症的治疗取决于其病因;此外,可能需要处理AKI、筋膜室综合征及/或高钾血症等并发症。我们对患者给予了积极的补液治疗并纠正了电解质异常。通常,CK水平每天会下降约40%,并于数周内恢复到基线水平 [1]。
重点/教学要点: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运动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症 (EIR)
基于提供的腹部超声及MRI图像,可见双侧腹直肌范围内肌纤维肿胀及局部肌肉内回声/信号强度异常。
• 在超声图像中,受累肌群出现局部增厚、肌纤维回声不均,可见区域性高回声(急性阶段纤维活动改变)或低回声(水肿、炎症)混杂,提示肌肉结构紊乱。
• MRI T1及T2加权序列可见腹直肌信号异常:早期以均匀性T2高信号为主,提示肌肉水肿;后期若出现肌纤维坏死,可于T1/T2序列上呈现更明显的边缘强化及混杂高信号表现,符合横纹肌溶解的典型影像特征。
结合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腹肌疼痛、黑色尿、显著升高的CK值),可能的诊断集中于以下几种:
1.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剧烈运动或创伤导致横纹肌细胞损伤,CK及肌红蛋白等释放,临床可见肌痛、酱油色尿等典型表现。影像学上可见肌肉水肿及坏死征象。
2. 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也会出现CK升高及肌肉炎症改变,但通常伴有更长病程和其他系统表现(如关节痛、皮疹等),且MRI可呈对称性肌炎症。
3. 伤口或感染性病变(如化脓性肌炎、坏死性筋膜炎):但通常伴有明显感染症状(红肿热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需进一步临床结合血象和炎性感染指标。
考虑到患者剧烈运动后发病、CK极度升高以及排尿颜色深,最可能的仍是运动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症。
在综合考虑患者30岁、近期高强度举重比赛后出现急性腹部疼痛、肌无力、深色尿,以及实验室检查(CK高达9万+ U/L)与影像上腹直肌肿胀、水肿信号等特征,最符合的诊断为:运动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症。
1. 治疗策略:
• 积极补液:通过静脉输液维持足够的血容量,促进肾脏灌注,帮助排泄肌红蛋白,预防急性肾损伤。
• 电解质平衡及并发症处理:监测并纠正高钾血症、酸碱失衡等。
• 观察肌损伤程度:定期复查CK及肾功能指标,根据数值下降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调整治疗强度。
• 其他支持治疗:包括疼痛管理、避免再次导致肌肉损伤或并发症的活动等。
2. 康复与运动处方建议:
• 急性期休息与渐进恢复:在急性期以卧床或减轻腹肌负担为主,避免进一步的肌肉损伤。
• 运动频率、强度、时间、方式及进阶(FITT-VP原则):
- 频率(Frequency):急性症状缓解后,每周2~3次轻中度训练;
- 强度(Intensity):由极低强度(如简单的伸展和核心肌群的基础练习)开始,结合身体耐受程度逐渐增加;
- 时间(Time):每次锻炼控制在20~30分钟,随着恢复情况可逐步延长至45分钟;
- 方式(Type):可从低冲击性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和轻负荷阻力训练(弹力带或低重量器械)起步,避免短期内再度进行大负荷或高强度腹肌练习;
- 渐进(Progression):根据CK及症状缓解情况,每1~2周评估后再提高训练强度或频率。
• 个体化评估:如患者存在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或心肺功能受限,应在运动前进行更全面的风险评估,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康复。
• 安全性监测:训练过程需持续监测局部肌肉酸痛、全身症状与尿色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或调整方案。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病史、影像学资料及常规医学知识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个体化诊疗意见。患者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变化,应及时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进一步评估与治疗。
运动诱发的横纹肌溶解症 (E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