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1岁的男性因癫痫发作和跌倒后出现左肩关节后方骨折脱位(图1a和1b)而首次就诊。他接受了肩关节半关节置换术,两周后出院时再次就诊,表现为左上臂疼痛和紧张性肿胀,并出现皮肤出血性渗出,且无明显外伤史。
超声检查 [图 2a 和 2b] 显示在三角肌深层存在一个大型血肿。内部可见自发高回声对比伴动脉血流。基于上述发现,我们安排了紧急 CT 血管造影,但由于显著的金属相关伪影,无法准确显示假性动脉瘤的范围。
重复超声检查排除了可能的自发性血栓,并显示血肿中存在一个 4 cm 直径的液化区,内见动脉血流。影像学所见提示是假性动脉瘤,遂行导管血管造影以确认诊断并进一步处理。
上肢血管造影证实在肱骨下旋动脉分支处存在一个 37×32 毫米的假性动脉瘤(图 3)。该分支被使用 Onyx 18 进行选择性栓塞。栓塞后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已被完全排除(图 4)。
两周后,通过超声随访未见动脉血流,提示血管内闭塞成功。
肩关节半关节置换术有多个并发症,包括不稳、感染、假体松动以及神经功能缺损,[1] 而血管并发症则极为罕见。另一方面,据报道,在膝关节置换术[2]和髋关节置换术[3]中,假性动脉瘤作为关节置换术后的急性并发症,约有0.1%的病例发生,推测与手术过程中直接损伤或因牵拉而导致血管壁损伤有关。[3]
在本例中,患者于肩关节半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肱骨后回旋动脉假性动脉瘤。肱骨后回旋动脉起源于肩胛下肌下缘处的腋动脉内侧,然后与腋神经一起向后走行,并环绕肱骨外科颈。已有直接创伤后发生的腋动脉假性动脉瘤[4]、肩关节脱位后发生的腋动脉假性动脉瘤[5]、关节镜小切口导致的胸肩峰动脉假性动脉瘤[6]及肱骨表面置换头松动导致的胸肩峰动脉假性动脉瘤[7]等多例报道。投球运动员发生肱骨后回旋动脉假性动脉瘤也曾被报道[8],推测投球姿势下对血管的压迫所造成的初始损伤是引发假性动脉瘤的原因。
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与关节置换术之间的关系仍处于假设阶段。我们报告的这例病例,据所知是肩关节半关节置换术后肱骨后回旋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唯一报道。文献中已有肩关节脱位继发腋动脉损伤的案例[9],其机制被认为是由于脱位时腋动脉在外侧缘相对固定,胸小肌成为支点从而使腋动脉变形。[10,11] 对于本病例,推测机制可能是在较长时间内,动脉反复受到关节置换术松动部件的牵拉或压迫所致。术中由于持续压迫和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患者当时可能并未出现明显出血。
本病例强调了肩关节半关节置换术的一种罕见血管并发症,临床医生应警惕在术后出现软组织肿胀的患者中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当临床体征和症状并不典型时,超声和多普勒检查可帮助识别此并发症。若延误诊断,假性动脉瘤破裂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感染以及神经功能缺损。
肩关节半关节置换术后肱骨旋动脉假性动脉瘤
根据提供的影像(肩关节X线、术后上臂彩超及血管造影结果)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结合患者既往病史(肩关节后方骨折脱位、术后半关节置换)及影像学表现,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年龄、病史(肩关节骨折脱位并行半关节置换术)、术后2周出现疼痛及皮肤出血性渗液、影像学检查表现(多普勒及血管造影均提示动脉性瘤囊),最可能的诊断为后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
治疗策略概述: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
在完成血管处理并排除大出血风险后,可制定个体化的肩关节与上肢功能锻炼方案。建议在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遵循FITT-VP(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阶Progression、适量Volume)原则,分阶段开展: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如出现任何疼痛加重、肿胀或出血体征,应立即减少活动并复查评估,以确保安全性。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提供的病史及影像资料所做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必要的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临床管理方案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并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实施。
肩关节半关节置换术后肱骨旋动脉假性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