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样骨瘤

临床病例 07.04.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6岁,男性
作者: Elisa Lucioni, Marco Dugo, Lorenzo Motta, Paolo Cucchi, Roberto Galeotti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16岁的男孩因持续两个月的下背痛前往医院就诊。该疼痛在夜间加重,并可通过服用NSAIDs缓解。

未报告任何外伤史。

实验室结果显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升高 (CRP 0,7 mg/dl, ESR 35 mm/h).

影像学表现

腰骶部脊柱普通平片显示右侧弯曲的轻度脊柱侧弯(图1a-b)。

由于患者持续主诉腰痛,临床医生决定进行钆增强MR检查,结果显示右侧椎弓根、椎板及L2椎体后外侧部出现海绵骨内水肿,并伴有软组织肿胀(图2a-b)。在L2右侧椎板可见一个对比增强的中心病灶——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该病灶在所有序列中均可见低信号边缘(图3a-b, 4a-b)。

随后进行了未增强的CT检查,显示一个低密度的中心核心,周围有薄的钙化边缘,并伴随右侧椎弓硬化以及皮质骨增厚(图5)。

因此,提出了骨样骨瘤的诊断假设。

在多学科讨论后,由于病灶邻近神经结构,患者接受了经皮热消融并配以液体保护的治疗。

术后CT和MR显示瘤巢消失并遗留骨硬化(图6a-b-c)。

病情讨论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它通常发生于5岁至25岁的年轻人,男女患病比例约为2:1。阑尾骨骼的长骨是此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尤其是股骨和胫骨。它通常在骨皮质内形成 [1]。大约10%的患者会累及脊柱;腰椎最常受累(60%),随后是颈椎(27%),然后是胸椎(12%)。后方椎体结构更易受累,如棘突、横突、小关节、椎板和椎弓根 [2]。

典型病变由一个具有不同矿化成分的中心巢区组成,周围包绕着皮质增厚环及外围的反应性硬化层。该巢区通常呈球形,直径小于2 cm,含有大量前列腺素。这些炎症介质被认为是引起强烈肿瘤周围反应及继发疼痛的原因 [3]。

普通X线平片可能显示出一个中心透亮区,周围呈硬化晕,但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脊柱病变时,X线可能为阴性。

CT是最好的诊断技术:它能够显示清晰的中心巢区,其中由于矿化基质的存在会出现高密度的中心点。巢区周围可见高密度皮质骨呈梭形增厚。

MR通常在检测中心巢区方面的效果较差,但更适合显示病变邻近的骨水肿、周围软组织肿胀以及(在有此情况时)关节累及。巢区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至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图像上则因矿化程度不同而呈现可变的信号强度。中心巢区在MR对比增强后会显示强化,表现为快速动脉期摄取和部分静脉期洗脱,而周围的骨髓和骨膜水肿则呈现延迟强化 [4, 5]。

治疗方式包括使用NSAIDs进行保守治疗、外科切除或在CT引导下行经皮射频消融(CTgRFA),以及其他可能的介入放射学技术 [6]。

 

已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骨样骨瘤
骨髓炎
成骨细胞瘤
应力性骨折

最终诊断

骨样骨瘤

图像分析

(暂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我无法找到需要翻译的具体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或内容后,再请求翻译。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若需要翻译,请提供相应的英文文本或HTML内容。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