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4岁女性,四年来间断出现下背部疼痛,伴有偶发的右侧坐骨神经痛症状。产后症状加重。无肢体无力、麻木或括约肌功能障碍。体格检查无特殊发现。患者既往手术史包括剖宫产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腰椎磁共振成像显示多节段弥漫性椎间盘膨出,于L5-S1节段更为明显,导致双侧椎间孔狭窄并与L5神经紧贴(图1)。
L5-S1节段右侧小关节呈发育不良外观,对侧小关节则出现肥大和轻度硬化。未见周围肌肉和脂肪平面破坏,因此并不提示任何感染,也无旧或近期脊柱手术迹象(图2和图3)。
背景
小关节(也称为椎关节或椎弓根关节)是由下方椎体的上关节突和位于上方椎体的下关节突之间形成的滑膜关节。从解剖上看,它们位于同一椎体的椎弓根和椎板之间。后方韧带复合体加强了椎柱并稳定了相邻椎体的小关节。
双侧小关节与椎间盘一起承担重量转移的功能,并通过它们的生物力学作用来引导和限制脊柱的运动(1)。
临床视角
小关节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小关节结构或机械异常所导致的背痛的疾病。它是腰背痛的常见原因,患病率为15-41%(2)。
引起小关节退变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骨关节炎、继发于炎症或外伤或半脱位(2)。
单侧发育不良的小关节是一种罕见情况,能导致小关节综合征。这种异常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被认为是胎儿期骨化不完全和血液供应不足导致骨化受限的结果 (3)。
影像学视角
先天性小关节及椎弓根发育不良可以在常规X线片中表现为椎弓根消失,并伴有神经孔异常增大。多层面CT和MRI可显示其他附加征象,如前移的横突变小、椎弓根和小关节发育不良、棘突倾斜以及对侧小关节或椎弓根肥大和硬化(4)。然而,并非所有病例都能显示这些附加特征,可能仅表现为单侧小关节及椎弓根发育不良的孤立发现。
预后
神经弓及其突起存在多种解剖变异和先天性异常,可能在骨化过程中受到影响。大多数患者无症状,这些发现通常在因其他原因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有些变异和异常会导致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骨折、脱位或退变改变。
单侧小关节发育不良是慢性背痛的一种罕见原因。如果这是唯一的异常,通常建议采用保守治疗。然而,若合并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且病情严重,应寻求骨科手术干预。
要点/教学要点
单侧小关节发育不良较少见,但若患者出现慢性背痛,应将其纳入可能的诊断范围。
已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单侧发育不良的小关节
根据提供的腰椎MRI影像(矢状位和轴位序列)可见以下特点:
1. 在L4/5节段,右侧关节突(椎弓根及小关节)体积较对侧明显减小,形态呈低度发育(即关节突发育不良或“低度增生”)。
2. 该节段椎间盘信号相对正常,无明显椎间盘突出或明显椎管狭窄征象。
3. 邻近椎体信号基本正常,未见明确骨折、脱位或骨质破坏表现。
4. 其他腰椎各节段小关节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脊髓圆锥及硬膜囊区信号大体正常。
在结合患者34岁、女性、产后腰痛加重及既往症状分布(间断右侧坐骨神经痛)并结合MRI影像表现后,最有可能的诊断为:
“先天性单侧(右侧)小关节低发育导致的慢性腰痛(伴轻度右侧坐骨神经根刺激症状)”。
目前尚无明显椎间盘显著突出的证据,如需进一步排除其他病变,可酌情结合其他影像学手段或神经电生理检查。
综合考虑患者症状较轻,尚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建议以保守治疗为主,若症状控制不佳,则进一步评估手术指征。主要策略包含:
应循序渐进,结合FITT-VP(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阶及个体化)原则进行,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调整。
对于合并严重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或有明显神经根受压症状而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转诊骨科或脊柱外科,行减压及稳定手术。若只是单纯先天性发育变异且症状较轻,则无需手术干预。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现有临床及影像信息进行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若有任何症状变化或进一步疑虑,请及时就医。
单侧发育不良的小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