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3岁的女性患者右踝部肿胀1年,逐渐增大。既往曾因类似症状在右踝部接受过手术。无其他合并症。
普通前后位及侧位 X 线片显示在右踝后内侧有一个边界不清的软组织病变。
超声检查结合彩色多普勒研究显示一个边界不清的混合回声病灶,内部血管丰富。
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 显示在右踝后内侧的皮下平面内可见一个分叶状、界限清晰、密度与周围组织相似的病灶,大小约 5.3 x 3.5 x 1.7 cm(头尾径 × 前后径 × 横径)。该病灶从胫骨远端干骺端水平一直延伸至距胫关节水平,约位于跟腱附着点上方 3.5 cm 处。病灶内部未见钙化或出血征象。邻近骨骼外观正常。
增强 MRI 显示该病灶在 T1WI 上呈等信号,在 T2WI/STIR 序列上呈高信号。T2WI 上可见少量血流空白区。病灶显示真正的弥散受限,无梯度回波伪影。周围皮下组织表现出弥漫性水肿。增强后成像显示病灶明显的异质性强化。未见明显侵犯表皮,但可见对皮下脂肪组织的侵及。
A. 背景
皮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 是一种罕见、低度、局部侵袭性的肿瘤,约占软组织肉瘤的6%。DFSP被归类为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肿瘤。[1] 组织学上,DFSP由均匀的梭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细长的细胞核,呈交织束状或车轮状分布,包埋于不同比例的胶原中。免疫组化检测中,90%的DFSP患者CD34阳性。[9]
B. 临床视角
DFSP在20至50岁的成人中更常见。[1] 无明显性别差异。[2] DFSP可发生于身体的几乎任何部位,最常见部位是躯干,其次是近端肢体;头颈部较少见。[1,2] DFSP生长缓慢,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1] DSFP常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物,并在不同程度上突出皮肤表面。肿瘤通常是单发的,而复发病例往往表现为分叶状或多个结节。
C. 影像学视角
在超声上,DFSP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并伴有丰富的血供。[3, 4] 在CT上,DFSP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的等密度皮肤或皮下肿块,无钙化。对于小肿瘤,DFSP表现为均匀强化,大肿瘤则表现为不均匀强化。[5–7].
在MRI上,该肿瘤在T1加权像上显示与肌肉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显示高信号。在对比增强T1加权像上,肿瘤表现为中度或明显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 8-9] DFSP通常血供丰富。[4, 5]
在Garg等人[5]的报道中,一例位于腿部的DFSP显示连续浸润了下方骨组织。在Thornton等人[8]的另一篇报道中,有5例中的2例根据MR成像所发现的情况扩大了拟定的手术切缘。术前MRI对于手术方案制定和随访非常重要。
D. 预后
DFSP的预后总体良好。外科切除是DFSP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DFSP局部复发率较高,但远处转移少见。[5] 术后随访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术后前三年。[11]
E. 要点提示
DFSP在平扫CT/MR上表现为皮下边界清晰的软组织小结节或肿块,在增强CT/MR上表现为中度到显著的强化。DFSP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但在合适的临床背景下可以作出诊断。
右踝后内侧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基于患者提供的右踝部影像(包括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CT及MRI)可见:
综合患者年龄(63岁)、临床表现(踝部缓慢生长的肿物,局部曾行手术史)及影像学表现,潜在诊断或鉴别诊断考虑:
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含曾有类似手术史、肿物生长缓慢而局部复发)、影像学表现(皮下瘤样病变、T2高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以及病理组织学所示的典型纺锤形细胞“车轮状(storiform)”排列、免疫组织化学CD34阳性等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
若临床有进一步疑问,可在术中或术后追加病理分子检测(如PDGFB基因重排)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作为医学信息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具体治疗方案和康复安排请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执行。
右踝后内侧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