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化性肌炎

临床病例 19.07.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6岁,女性
作者: Dr Simranjeet Kaur, Dr Victor Cassar-Pullicino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6岁的女性因左肩疼痛就诊。她接种了COVID疫苗后,3周后出现加重的疼痛。起初仅有轻微不适,随后逐渐发展为严重疼痛并出现肿块。检查时,她在后部三角肌处非常压痛。

影像学表现

MRI(图1)肩部显示三角肌内有一个界限不清、异质性浸润性的肌内病灶,大小为3.8 x 2.7 x 2.4 cm。该病灶在T2加权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并且在周边可见多处弧形低信号区域。周围肌肉出现水肿及炎性改变。

CT扫描(图2)显示病灶外围存在环形钙化。其下方骨质无异常,且病灶与肱骨头之间可见清晰的分界。

病情讨论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是一种炎性假瘤,特点是在异位位置形成骨化。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大多是对创伤的一种化生性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快速生长且伴有疼痛的炎性肿块。由于其生长迅速并伴有炎症成分,临床上曾与深静脉血栓或蜂窝织炎相混淆。通常骨化性肌炎经过三个阶段——急性期(第0-7天)、亚急性期(第7-15天)和晚期(>15天)。如果在急性或亚急性期进行活检,可能会得到误诊为肉瘤。只有在晚期(也称为成熟期),周边才会出现成熟骨骼的形成。

骨化性肌炎中典型的分区现象(zone phenomenon)指的是:周边为成熟且结构良好的层状骨,中间地带为成骨样组织(osteoid),中心区域为未骨化的幼稚纤维母细胞。普通射线片在早期阶段可能正常,或仅显示软组织致密影。通常在2-6周时可见钙化,若在病程后期再次复查射线片,会在大约8周时看到周边骨化环绕中央透亮区。有些病例中可见“细线征”(string sign),即在骨化区与骨皮质之间存在一条放射透亮缝,这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

超声通常显示骨化性肌炎呈中央低回声区,周围为高回声边缘对应骨化区,第三层在外围出现低回声区。在所有可用的成像方式中,超声对骨化性肌炎的分区现象最为敏感,它能在其他成像方式尚未显示骨化之前即发现相关征象。

CT最能显示周边骨化的情况。在骨化肿块与其下方骨皮质之间,通常可见明显的分界或间隙。MRI的表现因病变所处的阶段不同而异,常可见炎性水肿超出肿块范围。外周低信号区对应骨化,可在所有序列上呈现低信号表现。

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病史,即有先前的创伤、迅速生长的炎性疼痛肿块,以及在影像学上表现出周边骨化及分区现象。由于在早期阶段会出现化生性反应和大量有丝分裂,组织学检查可能存在误导。

大多数骨化性肌炎病例继发于外伤,并表现为快速生长、疼痛、压痛性肿块;但在少数病例中并无外伤史。此外,在脊髓损伤患者中也有充分记录。近期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接种过程中,除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疼痛、水肿和皮肤发红外,还有骨化性肌炎病例被报道。由于疫苗直接注射于肌肉内,肌肉组织暴露于已修饰的无活性病原体成分,从而对抗原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这种炎性反应可能与疫苗及其成分的直接毒性或患者对注射抗原的免疫应答有关。在疫苗接种与症状出现间存在时间相关性,且症状最终通过保守治疗得以完全缓解,这些都提示与新冠疫苗相关的骨化性肌炎是病因所在。

鉴别诊断列表

骨化性肌炎
骨外骨肉瘤
软组织肉瘤

最终诊断

骨化性肌炎

图像分析

我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文本后再尝试翻译。如果内容包含HTML格式,请一并提供,以便在翻译时保留原有格式。

icon
轴向PD FS(a)和冠状T2 FS(b)显示三角肌内界限不清、信号不均的高信号病灶 w
icon
横断面PD FS (a)和冠状位T2 FS (b)显示三角肌内界限不清、信号不均匀偏亮的肌内病变
icon
轴向 PD FS (a) 与冠状位 T2 FS (b) 显示三角肌内界限不清、信号不均匀增亮的肌内病灶
icon
轴位 PD FS (a) 和冠状位 T2 FS (b)显示三角肌内界限不清、信号不均匀偏亮的病变

*(无翻译内容)*

icon
轴向 CT (a) 和冠状重建 CT (b) 图像显示了三角肌内周边弧形钙化。
icon
轴向CT(a)和冠状重建CT(b)图像显示三角肌内周缘的弧形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