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6岁的女性因左肩疼痛就诊。她接种了COVID疫苗后,3周后出现加重的疼痛。起初仅有轻微不适,随后逐渐发展为严重疼痛并出现肿块。检查时,她在后部三角肌处非常压痛。
MRI(图1)肩部显示三角肌内有一个界限不清、异质性浸润性的肌内病灶,大小为3.8 x 2.7 x 2.4 cm。该病灶在T2加权序列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并且在周边可见多处弧形低信号区域。周围肌肉出现水肿及炎性改变。
CT扫描(图2)显示病灶外围存在环形钙化。其下方骨质无异常,且病灶与肱骨头之间可见清晰的分界。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是一种炎性假瘤,特点是在异位位置形成骨化。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大多是对创伤的一种化生性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快速生长且伴有疼痛的炎性肿块。由于其生长迅速并伴有炎症成分,临床上曾与深静脉血栓或蜂窝织炎相混淆。通常骨化性肌炎经过三个阶段——急性期(第0-7天)、亚急性期(第7-15天)和晚期(>15天)。如果在急性或亚急性期进行活检,可能会得到误诊为肉瘤。只有在晚期(也称为成熟期),周边才会出现成熟骨骼的形成。
骨化性肌炎中典型的分区现象(zone phenomenon)指的是:周边为成熟且结构良好的层状骨,中间地带为成骨样组织(osteoid),中心区域为未骨化的幼稚纤维母细胞。普通射线片在早期阶段可能正常,或仅显示软组织致密影。通常在2-6周时可见钙化,若在病程后期再次复查射线片,会在大约8周时看到周边骨化环绕中央透亮区。有些病例中可见“细线征”(string sign),即在骨化区与骨皮质之间存在一条放射透亮缝,这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
超声通常显示骨化性肌炎呈中央低回声区,周围为高回声边缘对应骨化区,第三层在外围出现低回声区。在所有可用的成像方式中,超声对骨化性肌炎的分区现象最为敏感,它能在其他成像方式尚未显示骨化之前即发现相关征象。
CT最能显示周边骨化的情况。在骨化肿块与其下方骨皮质之间,通常可见明显的分界或间隙。MRI的表现因病变所处的阶段不同而异,常可见炎性水肿超出肿块范围。外周低信号区对应骨化,可在所有序列上呈现低信号表现。
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病史,即有先前的创伤、迅速生长的炎性疼痛肿块,以及在影像学上表现出周边骨化及分区现象。由于在早期阶段会出现化生性反应和大量有丝分裂,组织学检查可能存在误导。
大多数骨化性肌炎病例继发于外伤,并表现为快速生长、疼痛、压痛性肿块;但在少数病例中并无外伤史。此外,在脊髓损伤患者中也有充分记录。近期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接种过程中,除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疼痛、水肿和皮肤发红外,还有骨化性肌炎病例被报道。由于疫苗直接注射于肌肉内,肌肉组织暴露于已修饰的无活性病原体成分,从而对抗原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这种炎性反应可能与疫苗及其成分的直接毒性或患者对注射抗原的免疫应答有关。在疫苗接种与症状出现间存在时间相关性,且症状最终通过保守治疗得以完全缓解,这些都提示与新冠疫苗相关的骨化性肌炎是病因所在。
骨化性肌炎
根据提供的MRI与CT图像,可见于左肩三角肌后部软组织内存在较明显的异常信号/密度区,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MRI序列上,病灶内部表现为中心较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周边呈低信号环绕,提示外围钙化或骨化成分;CT图像显示在病灶外缘存在明显的高密度骨化带,与周围骨质间可见较清晰的间隙(“string sign”),与骨皮质尚有分界。整体影像表现对应典型的“分层征象”(zone phenomenon),即周围成熟骨化、中心纤维或肉芽组织,符合肌肉内异位骨化的特征。
结合患者左肩三角肌注射史、疼痛肿块的快速出现与进展,以及影像学上典型的外围骨质形成、中心局部软组织改变等表现,最有可能的诊断为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可能与COVID-19疫苗接种后局部炎症与免疫反应相关。
1. 治疗策略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在具体康复训练中应强调个体化差异,如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心肺功能较差等,应适度降低训练负荷并加强监护。建议在康复师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
免责声明:此报告为基于现有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
骨化性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