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男性,双侧髋部隐痛持续8个月。既往有严重车祸病史。
42 岁男性患者,双侧髋关节疼痛已持续 8 个月,病情表现为隐痛。既往有机动车事故史。
平片和CT图像显示双侧髋关节周围广泛的新骨形成。新形成的骨与两侧神经血管束贴邻,但并未包绕它们。MRI图像显示新骨内信号增强,提示存在骨髓。 在严重脊髓损伤患者中,约有20%会出现异位骨化。它在颈段或胸上段脊髓损伤后更为常见。软组织钙化在损伤后数月内出现,而骨成熟则需要一年以上。其病因尚不明确,但已发现其与Batsons静脉丛血栓形成以及压力性溃疡有关联。 临床症状包括活动范围减少以及由新形成骨引起的神经血管束受压。治疗的重点在于维持关节活动度,若出现明显神经血管受累,则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新骨。
异位骨化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1. 在双侧髋关节周围可见大面积的新生骨质影,密度较周围软组织明显增高,呈规则或不规则斑片状钙化影。
2. CT 显示该新生骨质范围广泛,自盆骨周围软组织内深入,部分与原有骨皮质相连,可见明显骨质密度。
3. MRI 上在新生骨质内可见高信号影(与正常骨髓信号相当),提示新骨内含有髓腔或骨髓成分。
4. 新生骨组织邻近但并未完全包绕双侧的主要神经血管束。
5. 患者既往有严重交通事故病史,近 8 个月出现双髋部位不适,符合软组织内逐渐形成骨化的过程。
1.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
- 病因学:常见于严重创伤、脊髓损伤或烧伤等病史。
- 影像特点:在受损肌群或关节周围出现软组织内骨样结构,与正常骨相连续或局灶分布,CT/MRI 显示成熟骨质并可有骨髓信号。
- 临床相关:可导致关节活动度下降,出现疼痛或神经血管受压症状。
2. 肿瘤性病变或肿瘤样病变(如骨肉瘤、软骨肉瘤等)
- 虽然影像上亦可见新生骨或钙化,但一般伴有明显的侵袭性改变和骨皮质破坏。
- 本例中多处异位且对称出现的新生骨,加上既往外伤史,更倾向异位骨化。
3. 慢性骨膜增生或软骨钙化
- 在风湿性或其他类型关节疾病中可见不同程度的软组织钙化,但如此大范围且呈骨化形态者较为罕见。
- 综合本例 MRI 显示骨髓信号及病史,不太符合此类型病变。
结合患者先前重大创伤病史、数月内出现髋部功能障碍及痛感,以及影像上在关节周围形成成熟的新生骨,最符合的诊断为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 若有需要,可进一步完善血清学检查(如碱性磷酸酶、炎性标志物)或在临床手术时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1. 治疗策略
- 保守治疗:早期可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抑制骨化药物(如二膦酸盐)以减缓异位骨化进展。
- 理疗与康复:在不加剧疼痛或导致骨折风险的情况下,尽量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
- 手术干预:当新生骨明显影响关节活动或出现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新骨,但需在骨化相对成熟后(通常在受伤后一年以上)进行,减少复发风险。
2.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 Frequency(频率): 每周 3~5 次,根据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耐受情况可适度调整。
- Intensity(强度): 以低至中等强度的练习为主,避免剧烈冲击。患者主观感受始终维持在“轻-中度”疲劳范围。
- Time(时间): 每次 20~30 分钟。可分段进行,如每天两次,每次 15 分钟。
- Type(类型): 在不引发严重疼痛的前提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低负重抗阻训练、下肢牵伸和移动训练等。可配合水疗或使用助行器减少关节负担。
- Volume(总量): 每周综合运动时长维持在 90~150 分钟,依个人康复进程逐渐增加。
- Progression(进阶): 随着耐受度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逐步增加负重或训练时间,但需密切监控症状变化。
3. 注意事项
- 避免过度牵拉或暴力活动,以防骨折或软组织再损伤。
- 若出现明显神经症状(如放射痛、麻木)或血管受压体征(如肢端冰凉、皮肤颜色改变),应及时就医。
- 定期复查影像学及临床状况,动态评估异位骨化成熟度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具体诊断与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真实病情和专科医师的综合评估。
异位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