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报一例患有长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出现小腿大范围肿胀的病例。超声和MR成像显示一个大型囊性病变,通过一条狭窄的颈部与膝关节后方相通,并且病变内含有实性成分。该病例说明了在评估腘窝部肿胀时,超声与MR成像的应用价值。
一名49岁的女性,患有类风湿关节炎15年病史,因右小腿无痛性肿胀6个月就诊。 体格检查发现右小腿中段有一个柔软、无压痛的局限性肿块,约5 x 3厘米。临床诊断为皮下脂肪瘤。 胫骨和腓骨的普通X线片(未示)提示小腿广泛软组织肿胀。 小腿的MRI(图1、图2)显示一个大型囊性病变,起源于膝关节后部并向下延伸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它经由一个狭窄的颈部与膝关节后部相通,该颈部位于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腱之间。囊内可见多个异常信号强度区,提示有米粒体(rice body)形成。左小腿也可见相似但较小的囊性病变,同时存在双侧少量膝关节积液。 右小腿的超声检查(图3)证实存在一个大型囊性肿块。在囊内可见一个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增高的实性区,且随着患者体位变化并未发生移动。
半膜肌-腓肠肌滑囊是位于膝关节后内侧的正常结构,通过一条经过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腱之间的狭窄颈与腓肠肌滑囊相通。腓肠肌滑囊则在大约 35-55% 的尸体中与膝关节相通 (1)。 Baker 囊肿是一种充满液体的、膨隆的半膜肌-腓肠肌滑囊,可由任何通常导致膝关节积液(常见于慢性病变)的因素引起 (2)。其可沿小腿向下延伸不同距离。虽然通常无症状,但可能因破裂而出现并发症,并且易受影响滑膜关节的相同病理过程所影响。 对于有腘窝肿胀史的患者,影像检查十分重要,因为它能确定肿胀是否存在,并判断其性质是囊性还是实性。通过显示与膝关节间的典型交通可以将 Baker 囊肿与其他囊性病变区分开来。此外,影像学还可发现囊肿的潜在诱因及其并发症。 在超声检查中,未发生并发症的 Baker 囊肿表现为界限清晰、壁薄且无回声的囊性结构。在 MR 成像中,它们呈现典型的囊性病变外观:T1 加权像信号低,T2 加权像信号高。如果出现感染、出血、滑膜增生或米粒体(rice bodies)形成 (2),则在 MR 成像上可见局部信号强度改变,或在超声成像中出现囊肿内回声增强的情况。鉴别诊断还包括游离体、滑膜成骨软骨瘤病以及淀粉样变。超声和 MR 成像均可显示一个典型的交通颈,经过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膜肌肌腱之间,将滑囊与膝关节相连,这一点有助于将 Baker 囊肿与其他膝后囊性肿物区分。MR 成像还可显示导致膝关节积液的根本原因,例如关节病或关节内部结构紊乱 (3)。 米粒体是关节内实性颗粒,主要由纤维蛋白成分构成。最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因其在宏观上与米粒相似而得名 (4)。它们的大小、形状及质地十分多样,可从细线状小颗粒(可通过细针轻易抽吸)到大块胶状颗粒(即使用大口径针也难以抽吸)。在困难病例中,关节内使用溶纤酶制剂可能有助于抽吸 (5)。目前尚不清楚米粒体的临床意义。尽管其存在与关节炎的病程或严重程度之间似乎没有相关性,但有一些证据表明它们可能作为持续的抗体形成刺激因素,从而导致关节炎症的持续存在 (4)。
类风湿关节炎中带有米粒体的Baker囊肿
对不起,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文本。请提供具体的英文内容后,我再为您进行翻译。
根据提供的超声及MR影像资料可见:
结合患者多年的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及以上影像表现,可考虑以下诊断:
综合患者的临床信息(49岁,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多年)、症状(小腿后侧肿胀)以及影像所见(囊肿与关节腔相通,内部局部固体成分的信号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
“伴有米粒体(rice bodies)形成的Baker囊肿(腘窝囊肿)。”
基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疾病背景和当前腘窝囊肿情况,应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及安全性的原则进行康复:
整个康复过程应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阶Progression、体积Volume),并结合患者总体健康状况及时评估和调整。
免责声明:
以上报告仅基于提供的病史与影像学资料进行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专科医生的指导。
类风湿关节炎中带有米粒体的Baker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