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口内左上颌弓后部出现缓慢生长的肿块而被转诊。
患者因在左上颌弓后部口内出现缓慢生长的肿物被转诊。左面颊部位可见轻度肿胀。入院前五天曾拔除64号牙。未报告面部外伤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进行了普通X线片、CT扫描和MRI检查。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占所有颌骨良性肿瘤的 10%。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对骨内出血的反应性过程。它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如疼痛、肿胀和头痛。病灶在触诊时有压痛。该骨性病变几乎总是位于牙槽骨,而不是颌骨的基底骨,并且在下颌骨比在上颌骨更常见。颞骨、筛骨、蝶骨、下颌髁突以及腕骨和跗骨罕有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的累及。在颌骨中,该病灶多见于女性,且通常发生于年轻患者。放射学上,该病灶呈囊泡状外观,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晰,可能含有钙化。然而,这种影像外观也见于颌骨的多种病变,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并无特异性的放射学表现。在放射学和组织学上,该肿瘤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的棕色肿瘤难以区分。此时,只有实验室检查才能协助最终诊断。该病变在手术治疗后无复发倾向,且无恶性转化的证据。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X光和CT/MRI图像,可以观察到患者左侧上颌后部牙槽骨区有一较明显的骨质稀疏或囊样改变,呈现“泡沫状”或多房性改变。病灶边界相对清晰,局部似可见少量内部细小分隔。尚可观察到病灶邻近的牙槽骨部分扩张,病变有缓慢生长征象。总体而言,病变范围位于上颌牙槽骨侧,影像上并未显示明显骨折或周边软组织大范围受侵。
综合患者年轻、女性、病变位于上颌牙槽骨部位,影像学呈现泡沫状、多房性改变,且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或轻度疼痛性肿块,同时暂未见其他系统性异常(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关指标),当前最可能的诊断为: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若后续血清学检查提示甲状旁腺激素或钙磷代谢异常,则需排除棕色瘤可能。进一步确诊仍可考虑手术病理学检查。
由于病变主要位于上颌骨,对日常运动影响相对较小,但为了促进整体机体康复,仍需循序渐进地进行适度锻炼。
对于儿童患者,需重点关注其骨骼发育和整体健康状况,避免因过度运动或碰撞导致局部创伤。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仅作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