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影像学特征描述了一名15岁男性,表现为小腿疼痛。放射线和CT显示在干骺端有一个边界清晰的透亮区,紧贴骺板。MR成像同样显示了广泛的骨髓水肿。
一名15岁男性,主诉左小腿疼痛持续3个月。检查时发现胫骨远端存在压痛和轻度肿胀,患者无发热。X线片显示在胫骨远端干骺端有一个界限清晰、火焰状的透亮区,周围伴有明显硬化(图1)。由于怀疑感染,因此进行了锝99甲亚膦酸盐(MDP)骨扫描,结果在所有三个相位仅于胫骨远端显示显著的摄取增高(图2)。CT证实在干骺端存在一个清晰的透亮区及相应的周围硬化,重建图像显示了它与骺板的精确关系(图3a,b),并且还可见一个小死骨(图3c)。磁共振(MR)成像清晰显示了该空腔的完整范围,并可见骨髓内广泛的软组织改变,扩展至骨骺(图4)。静脉注射钆-DTPA后,空腔边缘及周围软组织均显示明显强化。未见关节积液,骨外软组织仅有轻微改变。该空腔在全麻下行手术引流后培养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术后恢复顺利。
骨髓炎通常是由于感染经血行传播至骨所致。最常见于儿童和年轻成人,长骨干骺端常因其丰富的血液供应而受累。胫骨是最常受累的部位 (1)。在尚未成熟的骨骼中,骺板可作为屏障,阻止感染扩散至骺端。在婴儿中,血管穿透骺板(生长板),使感染得以延伸至或主要累及骺端 (2)。骨内或 Brodie’s 脓肿是亚急性骨髓炎的并发症,通常在放射学上表现为中心、边界清晰的干骺端透亮区,周围有反应性硬化。出现连接该透亮区与骺板的通道或瘘管是其特征 (3)。当病变累及皮质,可导致骨膜炎并累及骨外软组织。锝 99 MDP 骨显像在血流、扩散及延迟相中均显示强烈摄取,对于排除其他临床上隐匿的感染灶尤其有用。CT 能更清晰地界定脓肿腔的边缘、软组织受累范围,并对识别死骨极为敏感。少数情况下,可在脓肿内观察到脂-液平面和气体。在 MR 成像中,Brodie’s 脓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骨内区域,在 T1 加权像上呈低至中等信号强度,T2 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强度,并被因骨硬化而导致的低信号带所包绕 (4)。这些病变周围可见广泛的骨髓变化,甚至可延伸至骨外软组织。然而,区分软组织感染扩散与软组织水肿并不容易。静脉注射钆剂后,这些软组织改变以及衬覆脓肿腔及相关通道的肉芽组织均可增强。死骨在所有序列上均显示为低信号且不增强。尽管 MR 成像是诊断肌肉骨骼感染最敏感的方法,但即使已有一些有用的辅助征象描述,其特异性仍然不足 (5)。Brodie’s 脓肿的鉴别诊断包括骨肿瘤,尤其在病灶体积较小并位于皮质时,应考虑骨样骨瘤。
布罗迪脓肿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1. X线与CT表现:在胫骨远端干骺端可见边界清晰的透亮区(lucency),局部周围环绕硬化反应;可见病灶与骺板相连,形成类似瘘道的结构,一定程度上提示感染性病变或脓肿所致。
2. MRI表现:T1加权像上病变信号低到中等,T2加权像上病变信号高,周围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信号,软组织局部亦可见水肿或炎性改变;增强后病变壁及周边软组织有明显强化,符合炎性渗出或肉芽组织增生的表现。
3. 同位素骨扫描:在疼痛部位检测到显著的药物浓聚,支持该部位存在活跃的炎性改变。
1. 亚急性骨髓炎(Brodie’s abscess):基于患者青少年年龄、病变位于胫骨干骺端、影像示透亮区周围硬化带,以及软组织及骨髓广泛水肿。典型的瘘道或通道连接至骺板,这些均是Brodie’s abscess的常见特征。
2. 骨肿瘤(如骨样骨瘤等):当病灶位于皮质骨,特别是相对小而清晰的骨透亮灶时,需要排除骨样骨瘤等良性肿瘤。但是本例影像表现更倾向于感染性特点(明显的骨髓水肿,病灶边缘硬化及瘘道形成)。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胫骨下段疼痛)、影像学表现(干骺端局灶性清晰透亮缺损,周围硬化及强化,骨髓和软组织水肿),最可能的诊断是:
亚急性骨髓炎(Brodie’s abscess)。
1. 药物及其他保守治疗:
• 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针对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静脉或口服抗菌治疗,疗程通常较长(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视临床与影像复查情况而定。
• 手术干预:在病变较大、症状明显或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时,可考虑行病灶刮除术并置入抗生素骨水泥等,以清除脓腔并预防复发。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 阶段1(急性炎症控制期):主要以减轻负重、限制活动为主;使用助行器或拄拐行走以避免病变骨骼承重过度。训练以简单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和肌肉等长收缩为主。频率可为每天1~2次,每次5~10分钟,重点在于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 阶段2(症状缓解/病情稳定期):在抗感染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疼痛减轻后,可逐渐增加下肢的功能锻炼,如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低强度的脚踝、膝关节屈伸及核心力量训练。频率可为每周3~4次,每次20~30分钟,强度以不引发疼痛或不适为度。
• 阶段3(恢复期):影像学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后,可逐步增加承重训练,如站立平衡训练、小范围负重下的行走练习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渐过渡到低冲击性有氧运动(游泳或骑自行车等)。频率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此时需保证动作规范和安全性。
• 阶段4(运动进阶期):若随访复查确定病灶愈合和骨结构恢复稳定,可视患者肌力与骨骼健康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慢跑、轻度跳跃等活动,配合核心稳定性和柔韧性训练。每周3~4次,每次30~45分钟,逐步提高强度。
• 注意事项:整个康复过程需定期复查影像和血液指标,一旦出现不适或疼痛加重,应及时就诊并调整康复方案。对骨质相对脆弱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地控制负重与运动强度,以防骨折或其他并发症。
本报告仅为基于现有影像学与临床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建议。若有进一步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或于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布罗迪脓肿